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育、觉悟的教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開吉法师心得报告:《香港漢學院獻禮》;净空老法师作重要开示  

2014-11-28 11:26:31|  分类: 学生分享体会,净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開吉法师心得报告:《香港漢學院獻禮》;净空老法师作重要开示 - 德昌 - 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 

     學生:香港漢學院獻禮。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《香港漢學院獻禮》。

  屆逢香港漢學院成立、奠基之期,藉此殊勝因緣,謹呈此文敬獻諸佛菩薩、歷代聖賢、中華民族萬姓先祖。祈願漢學院之成立,能夠為全中國、全世界培養傳承儒、釋、道道統之優秀人才,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。

       一、孝敬為根,倫常為本

    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。」老法師開示說,中國的現狀,人民不善,是源於近百年來社會不安定,因此父母失教,祖父母、曾祖父母甚至高祖父母,悉皆疏忽對後代的教育。因此年輕人悖逆倫常,作惡多端,如何能夠責怪他?若是責怪他,就是不仁。是故應當要饒恕他,施以倫理、道德之傳統教育,就不會一錯再錯。

   殊不知中國二百多年前之老祖宗悲淚交加、悔恨不已,於牆角中懺悔哭泣,深望子孫能夠誦讀《弟子規》、《孝經》等聖賢典籍,並向所有弘揚、著述聖教者叩首懺悔。祖先日日凝望子孫,陪伴子孫學習聖賢教育,嘔心瀝血、誠心勸諫子孫切勿重蹈覆轍,否則祖先無顏端坐於廳堂牌位之上。學人睹斯言,聞斯語,怎不令人感動涕零,悲淚如雨!《三字經》云:「人之初,性本善。」如今潮州謝總辦班教學,得以於七日內喚醒人的良知良能,足證人是教得好的,人人自性本具如來智慧德相。

     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之根本即是「孝敬」,因此漢學院之開幕設以拜師禮,弟子至誠恭敬向恩師禮拜;漢學院之奠基則是拜親及拜師禮,子拜父,且父子至誠同向恩師禮拜。此表法之義即彰顯孝敬乃是漢學得以屹立不搖之堅實道基。

     誠如《論語.學而》所言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誠孝之至,可通神明,光四海,則漢學得以奠基;誠如《無量壽經》所云:「應勤修行,隨順我教。當孝於佛,常念師恩。」誠敬之至,可繼絕學,耀門楣,則漢學得以光顯。此乃漢學院之表法深義。

       孔子在世時,曾經「問禮於老聃,學鼓琴於師襄子,訪樂於萇弘」。體現出孔老夫子尊師重道的精神。念老於《大經》集註中亦云:「『隨順我教,當孝於佛,常念師恩』三句,均指尊師重道,依教奉行。」老法師說,此乃學習佛法、聖賢教育必具之條件。古往今來,學聖賢之人很多,成聖賢之人不多,原因在於對老師不尊重,對父母不孝順,自私自利之心太重,對於財色名利佔有之念頭太強,以此為樂,爭奪不休,忘失父母之深恩,忘記老師的教誨。

       由此可知,若失去「孝敬」之根本,學人之道德學問如何培育?漢學之根基又何由建立?只有誠孝、誠敬之人,才能夠祖述堯舜、憲章文武,扶大廈之將傾,繼絕學於當世。

       二、儒釋道三教混元和合

      甫進漢學院,即見本師阿彌陀佛、道德天尊老子、萬世師表孔子之銅製塑像。這三尊首現於二0一四年香港中元祭祖法會的聖像,肅穆莊嚴,表法意義深刻,體現儒釋道三教是一家。

      中間的聖像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,十方諸佛尊之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蕅益大師於《彌陀要解》中,說明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老法師釋此文時言,阿彌陀是梵語,翻譯成中文是「無量」的意思。「阿」譯為無,「彌陀」譯為量,「佛」譯為覺悟。因此,阿彌陀佛名號之意就是無量覺悟,簡言之,即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。光是指空間,光明遍照;壽是講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時空交徹成整個宇宙。法界體即是光與壽,阿彌陀佛之法身是無量光壽,阿彌陀佛所居之極樂世界亦是無量光壽。

    左側的聖像是道家創始人道德天尊老子。老子姓李,名耳,字聃,春秋時期楚國人,曾擔任「周守藏室之史」,是一位大智慧者。

      據《史記.老子韓非列傳》記載,孔子曾向老子學習禮法:「孔子適周,將問禮於老子。老子曰:『子所言者,其人與骨皆已朽矣,獨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時則駕,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。吾聞之,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驕氣與多欲,態色與淫志,是皆無益於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』」《群書治要》卷十《孔子家語》亦曰:「太上以德教民,而以禮齊之。」因此,最好的辦法是用道德來教化民眾,並用禮法加以約束。

   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,早在春秋時期,儒家和道家的創始者彼此之間就互相尊重,互相讚歎,互相學習,在歷史的延承中更是互助合作,共同圓滿教化眾生之使命。老法師所倡導的「世界宗教是一家」的理念,孔老夫子與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即已實踐。

      相傳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,應關令尹喜之請,留下五千言之《道德經》,爾後倒騎青牛而去。老子被尊奉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,唐朝皇室更是尊之為始祖。老法師於講席中常延引老子之言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由此推斷大智慧者老子可能是生到無色界天。

      儒家創始人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年魯國人,是一位大教育家、思想家。

      《易經》曰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」孔子的外祖父顏氏,將其女兒顏徵在許配給叔梁紇(孔子的父親),歷敘叔梁紇之祖宗乃積善之家。於是斷定其子孫一定會興旺,終將女兒許配給他,而生下了孔子。由此應驗《易經》之言真實不虛。

      孔夫子幼年,常將祭祀用的禮器擺設起來,練習行禮、演禮,做為一種遊戲。其在世之時被譽為「天縱之聖」、「天之木鐸」,良有以也。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夫子相傳有弟子三千、賢人七十二,他祖述堯舜,有教無類,被尊奉為「萬世師表」、「素王」。後因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倡議,施行「獨尊儒術」,而使儒學蔚為華夏千百年學術文化之正宗。夫子之德,行之久遠,歷久彌珍。

      在《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》一書中說:「以儒教為中心,同時儒、佛、道三種思想渾然融合,在直至今日的中國文明中,始終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。」

     自古以來,儒釋道三教和合無間、共存共榮,共同行使社會教化之使命。這是中華文化最為和諧美好的絢麗典章,是今日世界實現安定和平的源頭活水。

       三、仁德國主,護世太平

       聖賢教育所行之處,無不仰賴仁慈國主之護持,此事古今中外皆然。

      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有大國主名世饒王。聞佛說法。歡喜開解。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」大慈念老於註解中引《漢譯》經文曰:「世饒王,聞經修道,歡喜開解。便棄王位,行作比丘。」老法師開示說,「世饒王」是法藏比丘在俗時的名字,是阿彌陀佛的前身,他是一位躬行聖賢政治的仁德國主。其名號中之「饒」字,即是豐饒之義,涵括範圍廣大,舉凡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皆是如此,因此國家富裕、安定、和平。由於世饒王為政以德,把國家治理得很好,建立了太平盛世,因此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滿,國民對於這位國家領導人讚歎、歡喜、擁戴。世饒王聞佛說法,捨棄王位,遍參十方國土,發殊勝大願,五劫勤苦修行,自然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往生極樂者,上至文殊、普賢等等覺菩薩,下至無間地獄惡道眾生,悉皆包羅。老法師說,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從無間地獄往生極樂世界的。

      唐太宗是一位文韜武略的英明國主,然而由於年輕打江山時殺人太多,射箭百發百中,死於其弓箭下者逾千人之多。殺人要償命,因此死後墮落地獄。但由於他在世之時護持三寶,有功於佛教,且平等護持所有宗教。同時他下令編訂大唐治國寶典《群書治要》,嘗言,「此書可以救中國,可以救世界」,此乃太宗對於人類之最大貢獻。因此他得以離開地獄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      縱觀唐太宗一生,他任人唯賢,虛心納諫,勵精圖治,遂成就「貞觀之治」,創建大唐盛世,而成為中國歷史上之一代英主。他克己納諫,擇善而從,仁民愛物。唐初關中連年災荒,太宗開倉賑災,取出御府金帛,為災民贖回兒女。其股肱諫臣魏徵過世後,太宗嘗言:「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」遂成為千古名訓。

  大唐文化燦爛輝煌,得力於太宗之護持。除了任命魏徵、褚遂良、虞世南等人編訂治國寶典《群書治要》之外,還任命孔穎達等學者修訂《五經正義》,統一南北經學,且置辦「國史館」,由大唐宰相負責監修前朝國史,開風氣之先。太宗文治之功為後人稱頌至今。

     更難能可貴的是,唐太宗不但護持佛法,而且平等對待所有宗教,促成唐朝多元宗教、多元文化之融合。貞觀十九年,唐太宗詔令「卜斯地將建寺為之薦福」,於幽州城內建寺,以悼念東征高句麗戰爭的陣亡將士。隋朝開皇年間,伊斯蘭教傳入中國。唐太宗對回教十分包容,今西安大學習巷的「清教寺」就是於唐神龍元年,由太宗大將尉遲敬德監造的。貞觀九年,基督教傳入中國。波斯傳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,太宗派宰相房玄齡隆重接待。貞觀十二年,還協助他翻譯《聖經》,造禮拜堂於「義寧坊」。由此可知,唐太宗對於所有宗教皆是以平等心對待,而成為宗教之總護法。

     當今時代,中國出現了一位以德化民、力行節儉的仁德國主習近平主席。習主席尊重傳統文化、支持佛法,特別是在今年訪問歐洲期間,幾乎每場演講都提出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」。確實是證明了湯恩比博士所言,只有儒家學說(倫理道德)、大乘佛法(佛之文教),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幫助社會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諧。

      二0一四年二月,習主席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曾說: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,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,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、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。」因此,繼承傳統倫理道德教育,才能夠更好的面向未來。

   有仁主之治,必興仁德之教。大唐《群書治要》治國寶典,已納入黨校之必修課程,也傳遍全世界。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曾說:「我們深信習主席能帶領國家、帶領世界,以祖宗遺留的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,領導世界走向安定和平的盛世,我們應當跟著他前進。」相信在習主席的引領下,以《群書治要》為代表的中華文化,必定能夠普利全球,福佑寰宇。

    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」,大同世界的願景一直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。《無量壽經》闡述了佛教大同之治的景象:「佛所行處。國邑丘聚。靡不蒙化。天下和順。日月清明。風雨以時。災厲不起。國豐民安。兵戈無用。崇德興仁。務修禮讓。國無盜賊。無有怨枉。強不凌弱。各得其所。」念老釋此經文時言及,佛所行之處所,無不蒙受佛之教化,必感降吉祥,世界和平,萬邦和睦,風調雨順,國家富足,人民安樂,尊崇道德,興施仁政……願世界臻於大同也。

      由此我們深信漢學院之建立,必能幫助國家、世界培養第一流的漢學人才。漢學之教化所及,必能宇清國安、家和人樂,必能幫助國家社會臻於崇德興仁的大同之治,如此則為百姓之福、國家之福、世界之福也。

      以上是慚愧弟子淺顯的心得報告,不妥之處,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、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,無盡感恩,阿彌陀佛。

       净空老法師:

      開吉法師這一篇的報告也非常好,讓我們聽到之後有很深的感慨。我們希望你能夠見到、想到,希望你能夠做到。今天真正能見到、想到的人就不多,這什麼原因?這是最近兩百年,中國近代史中,你可以能夠看到,湯恩比博士就說得很多。清朝末年,第一批派到國外留學的學生,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,對於孩童、青少年是以禮法約束他們,讓他們言談舉止都有規矩。到西方去留學,看到西方人,完全把這些約束解放了,他們獲得了充分的自由自在,於是想到中國的衰落應該就是這些禮教,所以學成之後回國就要全盤西化,要把中國舊東西都把它拋棄掉。代表這個活動主流的就是五四運動,打倒孔家店,否定中國傳統文化,全盤向西方人學習。日本人真幹了,比我們早五十多年,將近一百年。造成今天這個社會,到底是進步,還是倒退,我們要冷靜的去思惟觀察。

     不但對中國,就對全世界各個族群文化來設想,他們的東西幾千年能傳到今天,沒有被淘汰,肯定有道理;如果沒有道理,怎麼可能傳下來?這麼長久的時間,這裡頭多少有聰明智慧的人,他們沒把它看破嗎?我相信凡是糟粕,有問題的,統統被淘汰掉了,能傳下來的全是珍寶、全是精華。古文明保存得最多的、最豐富的是中國人,這個連羅素、湯恩比都承認。尤其是前清乾隆皇帝,將中國古文明做了一次整理,那就是《四庫全書》,真正是好東西才能入選,還有許許多多沒有被選中的,那個分量跟《全書》分量差不多,沒有選中的就是糟粕,淘汰的。真的是糟粕嗎?我們要細心、慎重去觀察,糟粕也能傳幾千年,什麼道理?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有,外國傳統文化裡頭也有,我們的態度要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恭敬心來拜讀,肯定會發現這裡頭還有寶,被一般人疏忽了,要把它挖掘出來,要把它整合,發揚光大,流傳於後世,有益於世人,幫助這個世界解決問題,幫助世人在一生當中都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從文化裡面去找,肯定會找到。

     古聖先賢教學的理念跟方法跟西方確實不一樣,西方的文化沒有放棄自私自利,沒有放棄競爭、鬥爭,這些思惟在中國文化裡面早就放下了,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,中國文化為什麼優於其他族群的文化。他一生專門研究文化史,中國文化是最好的。這個形成,在中國三皇五帝,夏商周時候就普遍推行。那個時候政治上沒統一,政治上統一的是秦始皇,秦以前中國沒統一。春秋到戰國的時候,春秋時候八百諸侯,中國中原這一帶。諸侯就是獨立的國家,幅員都不大,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,他的這個城市,疆域方圓一百里,這就是大國;小國,我們看到歷史上記載的湯,湯的領土只有七十里。周文王只有百里,一百里,在現在是一個鄉鎮,不到一個縣,一個縣不止百里,那就是國君。八百多諸侯,這些諸侯國都尊重周王,為什麼?周的政治辦得好,都向周學習,用周的曆法,對周尊重,所以尊稱他為天子。他並沒有實權,完全是倫理道德教化所成就的,這些小國歸附不是用武力,用文化,自動來歸屬的,不是用戰爭把這個國家消滅了,佔領它的領土,不是。秦統一之後,把這些小國都改成郡縣,這個遺跡甚至於到現在還都能看到。

      湯恩比對中國的歷史非常熟悉,他看今天的世界,二十世紀,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,二戰之後核武出現了,他為這個事情真的是憂心忡忡。沒有這個武器之前,人類不可能毀滅地球上的生物,有這個東西,人有能力毀滅地球,這是一樁非常可怕的事情。真的發生這個戰爭,這是人類在地球上集體自殺。這個戰爭沒有勝負,同歸於盡。所以他就想到中國春秋戰國這個時代,現在地球就像那個時代一樣,如何能夠消除核武戰爭?那就是要統一,像秦始皇統一中國,秦,那就是世界政府,這樣子內戰就可以沒有,消滅了。所以他提出世界政府、世界國家。誰來統一?決定不是用武力,要用文化,要用宗教。

     宗教必須要回歸教育,要互相學習,宗教要互相尊重。宗教都是和平的,每一個宗教經典,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仁慈博愛。愛人就不能殺人,每一個宗教經典裡面都教人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佛家講的五戒十善,每個宗教經典裡頭都有。王神父節錄的《聖經360》我們看到了,你看到之後,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。所以宗教的團結有利於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諧,這整個地球。一定要講、一定要教、一定要落實,從宗教本身做起。神愛世人、上帝愛世人,佛家的慈悲,必須要宗教神職人員、宗教的信徒,把仁慈博愛從自己心裡頭做出來給大家看,這樣才能夠教化人民。中國傳統文化歸納起來十二個字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、仁、愛、和、平,湯恩比稱作最優秀的文化。這十二個字沒有人反對,我們這十幾年來接觸不少的宗教與族群,我們為它做粗淺的說明,沒有反對的,都歡喜,都能接受。為什麼?人性的教育。他們的教學理念從哪來的?智慧從哪裡來的?從自性裡生出來的。自性是一不是二,人性本善,從本善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哪有不善?細細去看所有宗教,全都是自性本善流出來的,所以他可以和睦相處,可以像自己兄弟姐妹一樣。

     要把宗教教育發揚光大。宗教為什麼還競爭、還鬥爭,還有戰爭?那是他們沒有深入經典,如果真的深入經典,不可能發生這個事情。所以經只念,不研究不行,一定要深入,要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就管用了。所以中國人重視教育,把教育分成四大類: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、聖賢教育,宗教包括在聖賢教育當中。這四種教育都要用真誠心、恭敬心、清淨心來學習,才能幫助你開發自性本有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相好是真的,現在科學家知道,那是什麼?境隨心轉,人心好相貌就好。你看看人在歡喜的時候,他的相貌很可愛;他在發怒的時候,好像那個相貌就不可愛了,境隨心轉。教育要教人心,棄惡向善,端正心念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
     漢學院能成就,我覺得這是祖宗之德,眾神的加持。很難,丟了太久,誰肯回頭?誰肯幹這個事情?沒有習主席出現,我們對於傳統文化、對於宗教教育雖然是有信心,但是裡頭有懷疑,真能夠實現嗎?雖然我們過去在湯池做了實驗,這一次我們在圖文巴看到了跡象,懷疑不能斷。習主席出現之後,我們的信心堅定了。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,這個人不是普通人,佛門講的再來人,佛菩薩再來的,不是佛菩薩再來,救不了這個世界。這世界的人造的罪業太深了,造了兩百年;再往上推的話,中國人造罪業兩百年,外國人造罪業四百年,哪有那麼容易回頭?沒有這樣一個聖人出現於世來帶頭,我們說了沒人聽,不相信;只有真正佛菩薩再來這個世間,把這個教化興旺起來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有好處,過去沒有媒體,沒有這樣快速的交通便利,那個就難,現在有這個容易,他一篇講話立刻就傳遍全世界,大家都聽到。一個地方做得很好,用媒體就能傳遍全世界,大家都知道了,鼓勵大家一起來學習。所以示範點非常重要,一個小城、一個小鎮、一個小區,都可以做出很好的榜樣出來,真做好了,名聲自然會傳出去,就產生影響。

       湯恩比說得很好,未來西方文明要轉移給東亞文明。東亞文明是中國,中國是主,還有三個衛星國,跟我們是同一個文化,那就是韓國、日本、越南。這三個國家跟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,春秋末年,戰國的時代,跟我們就有往來,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。日本的朋友常常到這邊來訪問。我上一次在日本講經,住在日本岡山,住了十幾天,就彷彿回到春秋戰國那個時代。日本的農村保存得太好了,沒有被破壞,你看到他們的生活,禮貌、穿著、飲食、居住的環境,從春秋戰國傳過去之後,一直到現在還保存著,真可愛。都市變了,農村沒變,確實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。我們看做生意小買賣的,農夫擺一個攤子,上面搭個棚,他賣的蔬菜,每一把上面寫著多少錢,就放在那個地方,人家要的時候自己拿,自己把錢放在一個袋子裡頭。他不在,他早晨把它擺好,晚上來收,沒人管。我們看到很歡喜,人誠實,沒有欺騙人的,這個難得。在中國已經看不到了,在日本農村裡頭差不多還都保持這樣。農村人也非常好客,我們去了,家家都歡喜。要學歷史,要了解這些國家,了解跟中國人兩千多年的關係,他們的風俗習慣全是中國的。
    摘自《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》第99集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93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