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育、觉悟的教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靜老 說的話(3)(勸勉信函 ~ 般若實相篇、般若淨土篇 ~ 總結)  

2014-03-31 19:02:04|  分类: 其他法师居士大德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靜老 說的話(3)(勸勉信函 ~ 般若實相篇、般若淨土篇 ~ 總結) - 覺正淨 - 耕心博客 --- 蓮池海會願相逢

 免費結緣,為非賣品。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。

李明雪筆記

勸勉信函
李小姐:
餘不套,茲將念佛法門《淨土》述,請作參考。淨土一法乃如來一代時教,最玄最妙,至圓至頓之法門。一法具一切法、名圓,即生修,即生證、名頓。我們凡夫亦能入此法中,一切菩薩不能出此法外,實在是上聖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條快速道路。信願持名,現生了脫,與觀音、勢至同為伴侶。所以持名念佛,乃是即事即理,即淺即深,即修即性,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。

念佛之樂,唯真念佛者自知,然必須懇切,攝心而念,不可著外境相。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者,念到相應時,雖常念佛,了無起心動念之相,雖不起心動念,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,或憶念,故云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也。無念不可認做不念,無念而念,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,而復念念無間。此境殊不易得,這對修行人很重要,請特別注意。

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,敬請指教。不多陳。

敬祝近好
靜老敬啟


李小姐:
承囑之事,實不知如何說好,茲將我一點心得略述,以供參考。
菩薩無相、亦無所得,學人若處處著相,處處求得,則其心念不能與無相菩提相應,如求福報,報盡還墮,枉費辛勤。惟以無相為本,視一切有相皆是虛妄,自然大雄無畏,勇猛直前,至誠不二,自可與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。不求得而自得,無法相亦無非法相,度一切眾生,亦無所度之心念,如此乃是,即相離相,心無相即菩薩。

學人應在心念上用功,心念清淨,則超凡入聖。心念不清淨則起惑造業,即是凡夫,故凡聖之分,只在心念而已。以念佛心破除一切妄念種子,待知見不生,妄念已清,自然真心現前,自佛他佛一體相應。
其他以後再談,不多敘

敬祝道安
靜老敬上


李小姐:
今將大勢至菩薩修行之法提出,供參考。
大勢至菩薩說我就是「以念佛心,入無生法忍」,沒有靠別的方法,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。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,攝受一切念佛的人,都回歸到淨土,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。念一句佛號,就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,一齊都清淨了。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,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繼,就是入「三摩地」的第一圓通之法。這裏所說的「三摩地」不是通常的正定、正受,而是首楞嚴大定。它在果性叫做「大佛頂」,在因性叫做「首楞嚴」,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,證大佛頂者即是如來。大勢至菩薩說:「欲入楞嚴大定,念佛法門最為第一」,可見用眾生的凡心信願持名,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,所以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。

嗣後我說的話,請作為個人參考資料,不可向外言說,恐擾學者淨
心之罪,拜託,拜託! 敬佳指教不多陳

此祝道安
靜老敬上


李小姐:
學佛至見性以後,並非就算功行圓滿,仍需仗慧照力量,逐步掃蕩習氣,因為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,種種艱巨皆我練智練力之處。也只有在塵勞憂患之中,方能提高警愓,激發志氣。要堅毅奮發,自強不息,一心化除自己習氣。見惑為我執,解而空之;思惑為我愛,轉而疏之。越不易化除,越要化除,常與自己逆,於有礙中忍得過,方能進功。在修而得力時,中途必將發生心思格外紛亂現象或慾念橫發,或心生煩惱,這是由於第八識中所含藏的過去許多習氣種子,被功夫迫急翻動出來,這正是進步的時候,切勿懷疑。只要知道它是本空,不取不捨,沈著應付,翻動愈烈,則去泥愈多,經過百千次的翻騰上下,自然證入不動。

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,根深柢固,仗自力是不夠的,須靠佛力。唯有一個最簡捷,最圓頓的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聖號。攝心專注而念,歡喜也念,煩惱也念,作不用心事也念。初行不免打失,要記得即念,不勞分別考究,只貴淨念相繼,老實行持,久久念頭澄澈,證入一心不亂。

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為迷信,那裏知道一句佛號,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貪、瞋、痴、迷妄的有效辦法。迷妄若去,智慧自照,它的妙用非局外人所能想像。在已學佛的人們中,又往往以念佛為淺近,不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,就在極平常處見功。若好高騖遠,正是知見未忘。實際上,真能念佛念念無住,即是精進;一心不亂,即是禪定;明明歷歷,即是智慧。一句佛號不是大徹大悟的人,不能全提。但能驀直念去,自然水到渠成,全身受用。《大集經︾說》:「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」況且參禪修觀,全仗自力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必須斷盡見思煩惱,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。而且在修持過程中,常有種種境界發生,變化莫測,若不是真具道眼,難免不被調弄,而枉用功夫。念佛則因自力、佛力配合,只要一句頂一句,執持不失,妄念無處潛身,自然一路平穩,沒有障難。念佛的妙用確是不可思議,各部經論一致贊揚,希望初學者能加注意。若能因此生信,將終身受用不盡。

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,擾亂學者的淨心,罪過、罪過!
靜老敬啟

 

般若實相篇、般若淨土篇

第一章
一、欲求往生,當放下此世間,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。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,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。若自己尚是凡夫,便欲擔任此事,不但不能度人,且不能自度。世間多少善知識,皆受此病。尚謂之有菩提心,須知此心,先求往生,則有益。以此不求往生,須是菩薩則可,否則為害不淺。過分之狂妄心,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,不可不知。

二、心跳惡夢,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,然現境雖有善惡,轉變在乎自己,惡業現而專心念佛,則惡因緣即轉為善因緣。應把宿世之惡業,翻為今世之導師。惜世人多被業縛,不能轉變,遂成落井下石,苦上加苦矣。

三、法界之內,事與理原不相礙,無法何以渡人。人若執取非法相是空執,而偏於無法,即與泥著,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一般。豈能使真性空明方便應現呢?此即無智慧者,如何得成佛道?人心不可取相如此,該把這兩頭見執,直須截斷。不應執取有法而泥於言說,亦不應執取非有法而淪於頑空。當知我與你們所說的法,未明性時不可無言,於明性後亦須忘相。如渡水之船,人未渡時須用以渡,既登彼岸,此船即棄之不用矣。有法尚應該捨去,何況本非有法?未信患其不能信,即信又患其不能捨,若著相以求,失之遠矣。

四、萬法皆空。若執為有法,而悟性虛靈莫測,可以說有,固非是有法。然真空不空,若執無法而悟性隨感即應,何可說無。亦是非是,非有法也,有法無法都不是,從此得一是處,方是真法。所以為是處者何在?無上菩提之法,皆我自然覺性,不假人為,乃無為法也。自古以來,一切賢如菩薩、聖如諸佛,皆都以這無為法而得正果,及其成功,同一無為,此如來之法,所以無可得,無定說也。

 

第二章
一、無我能忍的菩薩,做世間種種福德,所做福德,都歸般若真空,全不著相,只是利益無量眾生,而並不知道是利益眾生,自然沒有貪戀執著的心。

二、「萬緣俱絕者,即一切法性空是也,法性空者,即一切處無心是,若得一切處無心時,即無有一相可得。何以故,為自性空故,無一相可得。無一相可得者,即是實相。實相者,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。」

三、如來度眾生,以悟真性,只一個空無所空之心法也。將一此法為實相也。而真體空寂無形可觀,無相可見,而妙用無方,時時呈露,處處周圓,亦無虛也。所以人不可著相求法,不著相處,即為自性如來。

四、念者,即一切處無心。得無念時,自然解脫。何名見無所見,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,不起愛憎心,即名見無所見也。若得無所見時,即名佛眼。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,即名有所見,即是眾生眼。乃至諸根亦復如是。

五、經云:「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」。云何是淨心?一切處無心是淨,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,即是無淨也。

六、修道者以何為證?於外不染色聲等,於內不起妄念心,得如是者,即名為證。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,即名無證也。

七、云何是解脫心?無解脫心,亦無無解脫心,即名真解脫也。

 

第三章
一、萬法本空,若於法有得,是為執相;若於覺有證,是為有我。人、法兩空,則順菩提。

二、佛說無可得,因為如果有法可得菩提心,便要受法所束縛。而無法可得,乃通萬法,終得解脫。

三、聲聞人久著法相,執有為解,不了諸法本空,忽聞經云,諸相不生,言下成佛。

四、無明者,無所明了,不明圓覺真心,不明諸法幻相,不明生佛平等,
不明我法皆空,故曰:無明。
妄惑空,名為永斷無名。
法身顯,方成佛道。

 

第四章
一、佛法講空義。
空是宇宙萬法之本體,覺性也、理體也、法性也、真性也、實相也、無生法也、無為法也、清淨心也、一塵不染也、清淨法身也。空是真如理體,真如境界。非世智辯聰之所能知,非意識分別之所能到,亦非思考推理,亦非見聞覺知。無取無捨,離言語名字心緣等相,言語道斷心行處滅,平等一如,寂靜一味,體同虛空,量周法界,無漏無為,無量無邊,即是如如本源覺性,畢竟空中六通自在,智慧普見,妙用無盡。以上說明般若空義。

二、心法之妙,非言語所可說,佛化眾生,未嘗不以言語,不知都是借來的比方。若認定言語就是真法,便是指人影子,說是真形,反把真形瞥眼失之。要知所說法,正在那非說處,方是佛之真性也。真性中本來無法可說,惟不著諸相,心無所住,即名為說法。蓋無說之說,乃是真說也。

 

第五章
一、學道的菩薩於所行之法,應無所住。所謂目不住著在色上而為運用之布施,耳不住著在聲上,鼻不住著在香上,舌不住著在味上,身不住著在觸上,意不住著在法上,而為運用之布施。學道的菩薩應不住著於六塵之相。學道的菩薩不住著在色相上運用布施,則是能悟真空。自得無上菩提之道,具福慧道德無有窮極,不是人心所可思想測量的。

二、我們在世間,而事事出以無心,祇是真性運用,即在世,而出世也。

三、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門,外有五門,內有意門,心是地,性是王。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,性在心身存,性去心身壞,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

四、凡夫業障深重,不知五蘊本空。若是具大智慧的人,則當下脫體無依,五蘊空而諸苦消滅,一真顯而萬德圓彰矣。

 

第六章
一、「靈性」是最靈妙的知覺性,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靈魂,靈魂是常常會改變的,靈性是永遠不變的。知覺性是眾生本來有的性,有了這個性,才有知覺,沒有這個性就同木、石一樣。人往生了,他的靈性還在,才能再投生做人。

二、眼見色愛色
既與色合而成相
耳聞聲而愛聲
既與聲合而成相
凡夫與一切法皆合相
菩薩與一切法皆不合而散
蓋合即起生滅
散即解脫不生不滅

三、法身乃我之清淨本性。
此心包括太虛,周藏世界。無相無形,無可比量。學道的菩薩應離去一切塵相,不應住著在色相上生心,不應住著在聲音上,香、臭味上、感觸上,道法上生種種塵心。若住塵生心,便被污染,鮮能清淨矣。要令心時時發現而生其明覺之心,如明鏡當前,物來悉照,物去即
空,自然十分清淨。

 

第七章
一、無住行施,因深也,無相見佛,果深也,因果具深,真性自現。

二、無為法,即是無上菩提、即是涅槃、即是如來,即是金剛般若波羅蜜。後學往往把「無為」兩字,認作空寂,可見菩提所得與不得,責在人而不在法。如來所謂佛者,乃心之全體,所謂法者乃心之大用,是真佛真法也,真佛無形,真法無名。

三、如如之理,乃真實見解,如者,自在也。性體常住,無有變更。我相乃諸相之根,我相既無,何相可有,則尚有何法可得乎,尚有眾生可度乎,尚有土可嚴乎。以此降伏無降伏相,以此安住無安住相,直至空無所空,又何可容其思議哉,名真菩薩,自當受記成佛矣。

四、經云:眾生相即是非相,一悟即空,覺諸相空,心自實念,念起自覺,覺之即無,修行妙門,惟在此矣。

 

第八章
一、凡夫有生則有滅,滅者不能不生,是故凡夫生滅,如身中影,出入相隨,無有盡時。
聖賢有生亦有滅,滅者歸於真空。聖賢生滅,如空中雷,自發自止,不累於物。世人不知生滅之如此,而以生滅為煩惱大患,蓋不自覺也。

二、世間法為妄因果,出世間法為真因果。殊不知佛法警人,因果為最,大則三世循環,小則一言一動,無適而非因果所在。所以人當隨處修省。不然,人生幾何,因緣果報之説,有關世道人心也。深信因果者,終必大明心性也。

三、佛說的法乃是真空本性,無相無住,非有非無之妙法。其精微處,不可以心去思,以言去議。人若以此修行,所得之正果報,應以有不可心思言議者,以其能照破諸相,洞見性源,斬斷輪迴根本,真登諸佛彼岸也。

 

第九章
一、大乘佛法的真精神,可以說是空不空,無我便是空,慈悲便是不空。雖知無我,而不斷慈悲,故空而不空。雖行慈悲,而不執有我,故不空而空。
那有我的慈悲不是真慈悲,要無我的慈悲才是真的慈悲。

二、如來所說身相,原是幻形,即非真實身相。凡世間所有色相,皆是虛而不實,妄而不真,不能常住也。人若識見破了諸般色相,都非真實之相,則色相空時,真體即此呈露,不待推測,自能回光返照,而見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來矣。何必泥區區形相之末,始為見如來也。

三、慧眼即般若智觀也,慧眼了知空,得慧眼,則見諸法皆空矣。

四、般若實相,乃妙明本性也。如太虛空,即是非有相可見。但就無相中能生照心,如來說,這便為實相,無相之相乃真相也。如果人能脫離諸般的形相,其心空寂即到覺地,就可名為諸佛出世了。


 

第十章
一、如來以法為身。但應觀法性,法性者,所謂空性也,此即諸佛第一義身。若能內觀返照,即此而修,見無所見,聞無所聞,知無所知,證無所證,諸相具空,方得見法身自性之如來。如來豈是可以相觀哉。要知佛所說的真理,無上正等正覺,深妙難言,隨人證入,無有一定的法,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如來以方便法,引導眾生真性,都是因病下藥。

二、佛說人、法、空三相。分說合說,合而分,分而復合,合中有分,分中有合。叮嚀反覆,勸戒兼深,讀者當潛心玩索。

三、要人知佛所說法,全在自悟,不在言語文字尋取,連名目都是假的。般若之法,只在人自性中,須人自悟,直下無開口處。佛不是不說,實無處所可說。

四、關于解脫生死的事,必須從自性中做起。無論何時,念念不忘要自淨其心,自修其行。要見到自己的法身,也就是見到了自性佛,這才可以自度,才不虛來此一行。

五、若欲成就種智,須達一相三昧,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,於彼相中不生憎愛,亦無取捨,不念利益成壞等事,安閑恬靜,虛融澹泊,此名一相三昧,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,純一直心,不動道場,真成淨土,此名一行三昧,若人具此二三昧,如地有種,含藏長養,成熟其實,一相一行,亦復如是。

六、法身、報身、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。若向性中能自見,即是成佛菩薩因。性中各自離五欲,見性剎那即是真。說法渡人,但隨緣利益,不知我能說,不知人聽說,不知法可說,是謂不住相。不住相,斯不住塵矣。須知斷惑之人,便無凡情,既無凡情,何有生死。

 

第十一章
一、若人欲識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。

二、親得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,能照破諸相,洞見性源,直紹天人師種。如如之理,乃真實見解,如者,自在也,性體常住,無有變更。

三、一切處無心,即是自性空,即是實相,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。《金剛經》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

四、佛法之要,不在文字,而亦不離於文字,不必多讀,祇《金剛經》。

五、若欲學解,從凡夫地乃至佛地,一切諸法無不當學。若欲學行,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,專精致力,方能速證實益,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。所謂契理契機之法,無過信願持佛名號,求生西方。

六、所謂心不離佛、佛不離心,就是心隨佛走,不隨妄跑。如果作到妄盡、覺滿,便得到正等正覺了。

七、《金剛經》: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此三心皆謂妄想心也,故有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若真心則無始以來未嘗變動,焉有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乎,不可得,謂無也。若饑而思食,則此心過去矣,正食而知味,乃現在心,未思食則此心未有故為未來心,此三心皆隨時壞滅,故云不可得。學道的菩薩,欲知應云何住,但只應當如我所教的不住相之理,就此安住,永不退轉可也,有住著者,都是六塵,無住著者,乃是本心安住之所。

 

第十二章
一、眾生根器不一,如來慈悲無量,果能真實至誠恭敬念佛,到臨終時,自有不期然而然者。若對有真信切願者說,則為有益,對稍種善根未能專修者說,則彼以為生西無我分,從此便打退堂鼓。說法不投機,便是閒言語也。

二、聰明人則禪淨雙修,而必以淨土為主。若普通人,則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經奧論。但令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即可。此人不廢居家業,而兼修出世法,雖似平常無奇,而其利益不可思議。良以愚夫愚婦專以念佛,即能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比大聰明人之卜度思量,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,為益多多也。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。參禪一法,非現今人所宜學,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,決不能頓明自心,親見自性。何以故,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決擇,二則學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,實為誤會。

三、末世之人,心之下劣,都受此病。請以力修淨土法門自勉,則將來決定獲大利益矣。
四、「念佛」亦養氣調神之法,亦參本來面目之法。何以言之,吾人之心,常時紛亂,若至誠念佛,則一切雜念妄想,悉皆漸漸消滅。消滅則心歸一,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。汝不知念佛息妄,且試念之,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,若念之久久,自無此種妄念。

 

第十三章
一、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的念佛方法: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(意根)。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(舌根)。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,(耳根)。意、舌、耳三根,一一攝於佛號,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,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,身也不會懶惰懈怠,名為都攝六根。都攝六根而念,雖不能全無妄念,校彼不攝者,則心中清淨多矣,故名淨念。如果常常不間斷,淺之則得一心,深之則得三昧。就是三摩地。就是正定。

二、如何念佛得無間斷?一信之後,不疑無雜念持續清淨心,即是不間斷。

三、吾人持名稱念『南無阿彌陀佛』,能念之心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,即是止。能念所念,歷歷明明,即是觀。當知,正歷歷明明時,當體了不可得,正了不可得時,而卻歷歷明明,當下即止即觀,即觀即止。止觀雙修,即定慧均等之無量光壽。如能以淨土念佛法門而修止觀,現前當來決定成佛。

四、至心念佛,即意業善行。
稱佛名號,即口業善行。
合掌禮佛,即身業善行。
由此三業善行,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

五、終日度生,終日無度,終日念佛,終日無佛。
終日求生淨土,終日無願無求,方名大菩提心。
能行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
能發此心,必證正覺。

 

第十四章
一、淨土法門,別無奇特,但要懇切至誠,無不蒙佛接引,帶業往生。

二、至誠心念佛即是信願行念佛(用清淨心念佛),即得往生西方。

三、既有真信切願,必須志心執持『南無阿彌陀佛』六字洪名,無論行住坐臥,語默動靜,穿衣吃飯,及大小等等便利,總不離此六字洪名,必須令其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心佛不二,心佛一如,若能念茲在茲,念極情忘,心空佛現,則於現生之中,便能親證三昧,待至臨終,生上上品,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。

 

第十五章
一、佛度人,雖不捨一人,但要真相信佛與佛有緣的人才能得度。

二、有真心念佛有真改習氣的人,即是真相信佛亦與佛有緣的人。

三、念佛的時候,心不必向外跑,不會有危險,不會做錯事情,不會說錯話,一切事都安全,但是要有真心才可以成功。

四、要了解人的生死,靠念佛就可以知道,念到一心不亂就成功了。

五、佛法包羅一切,日常生活人事物無所不包。只要到一心不亂念佛,就得到無所不知。

六、念佛時只有念佛之心,其他一無所思,即是一心。(用此方法念佛,習氣自然會消失)

七、心沒有妄念即是不亂(念佛信得真,妄念自然減少)。

八、念佛一法,乃背塵合覺,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。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,在家人身在世間,事務多端,唯念佛一法,最為方便,早晚於佛前禮拜持念,回向發願。除此之外,行住坐臥、穿衣吃飯、一切時、一切處,皆好念。但於潔淨處,或出聲、或默念皆可,若至不潔淨處,宜默念,不宜出聲,默念功德,與常時一樣。

九、淨土宗之妙,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。捨離一切執著,成就無量功德,曠無他念,無有憂思,自然無為。

十、念佛能淨三業,治一切煩惱心病,願攝心專念,念到心空境寂,煩惱業障自然消除也。

 

總結
念佛法門,以吾人一念心性,猶如虛空,常恆不變,雖常不變,而復念念隨緣。不隨佛界之緣,便隨九界之緣,由其緣之染淨不同,致其報之苦樂迥異。雖于本體了無改變,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。譬如虛空,日照則明,雲屯則暗,雖虛空之本體,不因雲日而為增減,而其顯現障蔽之相,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。如來以是義故,普令眾生緣念于佛,故說,若眾生心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。又說,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,是故心想佛時,此心是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,夫隨佛界之緣,則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矣,若隨眾生各界之緣,則是心作眾生,是心是眾生矣,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。

念佛一法,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,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,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,故得因該果海。果徹因源,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其功能力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。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俱足,已斷惑業者、帶業往生者,其法極其平常,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。而復極其玄妙,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,故無一人不填修,亦無一人不能修,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,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,固不可,以通教理而為論判也。末法眾生,福薄慧淺,障厚業深,不修此法,欲仗自力斷惑證真,以了生死、往生西方,則萬難,萬難。

罪從心起將心懺
心若滅時罪亦亡
心滅罪亡兩俱空
是名真懺悔


回向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
此冊到此結束,供讀者參考。免費結緣,為非賣品。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。
南無阿彌陀佛

 


http://www.amtfweb.org/kaishi/xxgy.htm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9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