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育、觉悟的教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结合印祖开示、净空老法师开示讲讲念佛  

2014-05-27 21:08:00|  分类: 我的日志和答问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结合印祖开示、净空老法师开示讲讲念佛 - 德昌 - 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 

结合印祖开示、净空老法师开示讲讲念佛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德昌佛七讲课稿

一打佛七,我们就要讲到念佛的问题,因为大家要往生极乐世界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但问题是,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,现在为何万修,一二人去?对于这个问题,大家如果不能引起重视,要想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就难了。我在这里结合净空老法师的讲经、印祖开示,讲一讲这个问题。

大家知道,八萬四千法門,就是無量法門,都要求斷煩惱、證菩提,这叫通途,一般成佛大道。唯有“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,跟一般法門完全不一樣。”讲信愿持名,讲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,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要求你断烦恼,只要求你伏住烦恼。为什么会这样?“這個不一樣的因在哪裡?”要叫人相信,你要讲出道理来,别人才能相信你。净空老法师讲,这个“因是自己自性、真心,”就是说自己的“真心本來是佛。”这是“世尊在《觀經》上給我們說的,”这是“淨宗建立的理論,”净宗是“根據什麼道理建立的?”根据“「是心是佛」,就根據這個道理。因為你本來是佛,所以阿彌陀佛能幫助你快速成佛。你本來不是佛,佛就沒有辦法,佛加不上力。”在这里,净空老法师给我们指出净宗建立的理论依据,这个理论依据在净土三经的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,在这部经里面,佛陀为我们开示,“是心是佛”。这就是把净土法门作为特别法门,作为一生成佛的法门的理论依据开示给我们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本来是佛,所以阿弥陀佛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成佛,一生成佛,这就是原因所在。“雖然每個人都本來是佛,要緊的是這個人直下承當,佛就加得上;”虽然每个人本来都是佛,但要紧的是当下你要承认自己本来是佛,你只有承认自己是佛,阿弥陀佛才能加持得上你。“如果你不敢當,我一身的罪業,我怎麼能成佛?阿彌陀佛對你就沒有辦法。” 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本来是佛,老是想自己这一生造作了那么多罪业,怎么可能这一生成佛?你有这么多的怀疑不能放下,你对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信心就建立不起来,阿弥陀佛想帮助你,也帮不上忙。“在這個地方,信心比什麼都重要!一定要相信自己有佛性,自己的佛性跟一切諸佛的佛性是一不是二;要相信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這個都很難相信!”净空老人家在这里告诫我们信心比什么都重要,确实是这样,信愿行三资粮,第一条就是信。如果我们不相信佛陀的教诲,不相信自己本来是佛,不相信有阿弥陀佛、有西方极乐世界,别人再怎么跟你讲这个一切都是真的,你也不能听进去。老法师进一步地开示我们,一定要相信自己有佛性,相信自己的佛性跟一切诸佛的佛性是一不是二。特别把佛祖在《华严经》上的经教开示给我们,“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。”十方三世佛,就是过去佛,现在佛和未来佛,我们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,我们和一切诸佛是一个共同法身,我们是一个共同生命体,这是不容怀疑的。“我們跟一切諸佛是一體,”区别在那里呢?只是“他覺悟了,我們在迷”中。“這個迷怎麼能破得掉?頭一個是信心。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。”

“有因得有緣,”缘就是条件,比如说,我们种庄稼,这个种子就是因,土地、水份、肥料、阳光、空气是缘,是条件,离开土地、水份、肥料、阳光、空气,这个种子就不能发芽、生长,就不能最后结成果实。 “緣有”亲因缘、“所緣緣、有無間緣、有增上緣”,亲因缘、 “所緣緣、無間緣都是自己,自分”,都是本身具足的,“增上緣是外頭的力量”。亲因缘,所有一切众生人人都圆满具足,十法界的业因统统具足。“所緣緣,我本來是佛,我現在就想成佛,這是所緣缘”。我坚持修学佛法,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不间断,这是无间缘。我想成佛,我有真信切愿,佛可以用愿力来加持我们,“我不想成佛,佛加持不上,这个加持是增上緣”,我们修学的环境都属于增上缘。“所以要有成佛的心,這個成佛的心要堅定,真正勇敢承認我有佛性,我的心就是佛,我現在是心作佛,我發心要作佛,這個發心就叫菩提心,無上的菩提心,發作佛的心。”所以,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,首要的是真相信我心是佛,相信释迦牟尼佛,相信阿弥陀佛,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,相信就能发起成佛的心,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,这就是无上菩提心。

 我想问问在座的同修,你们是否都相信自已的真心是佛,相信自己本来是佛?我问大家这个问题,就是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,在心里永远记住这一点,我的真心是佛,我本来是佛。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,一定要有这样的自信。你这个问题解决了,你就会相信释迦牟尼佛,就会相信有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,你就会相信净土法门念佛成佛的道理了。你这个信的问题解决好了,你就把障碍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大难关——疑的问题解决好了,你自然会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。你这个菩提心发出来,你和阿弥陀佛就会感应道交,阿弥陀佛愿力就能加持上你,你只要放下万缘、老实念佛,今生一定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信的问题解决好了,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两件事,放下万缘、老实念佛。放下万缘、老实念佛,就是放下执著,也叫放下见思烦恼,也叫放下见惑与思惑,修正我们身口意三个方面的错误,你说你要求生极乐世界,你拿出行动来了,这个愿力就体现在这里。信愿具足,老实念佛,我们就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

下面,我们讲讲念佛的问题,念佛有三个层次的功夫境界,最上层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,这是超越了十法界,达到一真法界,四十一位法身菩萨的境界,也叫“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”这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的境界,无明烦恼都断了。在这个境界上,净空老法师讲:“六根在日常生活当中,六根起作用,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。如果你还有起心动念,你没证得。这我们讲经时常讲,起心动念是无明。你无明没破,那你怎么能证的理一心?”“那个“无念而念”的境界非常高深,”“无念是什么?你已经没有执著,没有分别,不起心,不动念,那个念不是念佛的念,也不是听到念佛的声音,是对于虚空法界性相、理事自然明了,那叫念佛。”

第二层念佛功夫的境界,叫事一心不乱。这是放下了见思烦恼,也叫放下了执著。超出了六道生死轮回,这是罗汉的境界,七信位菩萨的境界。在这个境界上,具足六种神通,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命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和漏尽通。

第三层念佛功夫的境界,叫功夫成片,这是最浅的事一心不乱。我们看看净空老法师是怎么来讲这个问题的。净空老法师讲:“這句佛號功夫得力,得力在哪裡?得力在妄想雜念不起。這句佛號綿綿密密,這叫功夫。這種功夫,古大德的比喻叫石頭壓草。什麼是草?妄想、分別、雜念就叫草。阿彌陀佛是一塊石頭,把它壓住,草生不出來。如果功夫得定,念不念心都在定中,草連根拔掉,那就成功了。石頭壓草這種功夫,淨宗稱它作功夫成片,真壓住了。初學的人壓不住,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妄想跟佛號同時起來,這是初學人,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。念多久才伏住?沒斷,真伏住了,就是念佛的時候純是佛號,沒有妄想雜念,就是伏住,伏住就叫成片,叫功夫成片。這樣的功夫也有三輩九品,上品叫上輩,就是上三品,他能自在往生。上三品想什麼時候走,阿彌陀佛就來接他,就有這個本事,想多住幾年也沒有妨礙,可以說他生死已了。在六塵境界裡頭他不迷,不迷就是放得下,迷就是放不下,放不下往生還沒有把握,完全靠臨終那一念。真正功夫成片是有把握的,還有壽命可以捨掉,不要了,就能往生。在念佛功行裡頭,古人念功行(橫),踏踏實實的功夫,得自在,生死自在。想在這個世間多留幾年,決定不是為自己,為自己應該要往生極樂世界,為什麼?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修行最理想的道場,在這個地方修行,跟在其他地方修行完全不一樣,其他的地方(就是諸佛剎土)修行時間都很長,唯獨在極樂世界可以把修行的時間縮短,縮短到你無法想像,你很快速的證得無上菩提。這種機會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裡有,除這個地方之外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頭都沒有。我們一定要認真,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要抓住這一生的機會,千萬不要錯過。”摘自《2012净土大经科注》第615

下面我们给大家讲讲印光祖师关于的摄心念佛(包括十念记数法)的开示,这个开示可以帮助我们念佛达到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。

在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里,大势至菩萨开示我们: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这是大势至菩萨为我们开示的念佛方法。六根,是眼耳鼻舌身意,这是我们的心通过这六个通道与外境发生着联系。都摄六根,就是把心收回来。什么叫把心收回来?就是自己的这颗心住在这句阿弥陀佛上,不再随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起心动念了。比如说,眼见色,过去会产生美丑、善恶、是非等等念头,现在见如不见,没有什么念头了;耳闻声,心不动。比如说,原来,我们在念佛堂念佛,有的人念得快、有的人念的慢、有的人念的声音大、有的人念的声调难听,你都会去分别,都会起烦恼,现在你不分别了,听如不听,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里,没有烦恼产生了,能很清净地念佛了。舌尝味,过去是这个菜好吃,那个菜不好吃,好吃的多吃一点,不好吃的少吃或不去吃,现在这些问题放下了,吃什么菜都一样。虽然六根与外境发生联系,过去心起心动念受污染,就像一个照相机,在心里留印相了。现在,六根与外境的关系,就像一面镜子,看得清清楚楚,但心里不留印像,一尘不染。这样一来,外境就不能通过这六种通道来影响我们的心,这个心就不会受染污,处于清净的状态。我们讲心里对外境明明白白,这是智慧,心如如不动,这是定。把这种状态保持下去,从而达到净念相继。

我们如何在修行过程中来落实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印光祖师在文钞中给我们做了重要开示,印光祖师讲:“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,注重在听。”印祖首先肯定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的念佛方法,是达到念佛三味第一位的方法,掌握这种念佛方法的注重点在耳听。“六根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心,即意根。口,即舌根。听,即耳根。心念、口念、耳听,此三根一摄,眼也不会东张西望,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,身也不敢放逸懈怠,故名都摄六根。” 印祖开示我们,六根只要把心念、口念、耳听,也就是把意根、舌根、耳根这三根都摄住,也就把六根都摄住了。这时眼睛不会东张西望,鼻不会闻别的气味,身不敢放逸懈怠。 “都摄六根而念,自无污杂妄念,故名净念。”我们把六根都摄住来念佛,也就是把心收回来了,全部心力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,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就断除了,自然就不受外境的染污,杂念、妄念也就起不来,所以都摄六根念佛称为净念。“净念,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,故名净念相继。能净念相继,久而久之,则得念佛三昧。此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。故云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” 念佛能净念相继,久而久之,就能得到念佛三昧。我们知道三昧有华严三昧、法华三昧等等,在这诸多的三昧中,以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得到的念佛三昧为得三昧的第一妙法。所以说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“三摩地,即三昧之别名。” “三摩地”也译为三昧,意译为“正定”。意思就是说“屏除杂念,心不散乱,专注一境。” 《大智度论》卷七:“何等为三昧?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”何等为三昧?比如我们念佛,都摄六根,把心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,不离开这句佛号(这叫善心一处不动),就叫念佛三昧。之所以我们念佛不能达到念佛三昧,在于我们的心不能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,或者说不能住在这一句佛号上,我们的心常常随六尘的影响,而专注在色声香味触法上,而把这一句佛号放下了。“如此念之,决有净念常存,妄念全无之一日。” (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)。 我们能这样念佛,就决定能达到净念常久相继,妄念全无的一天。

我们再来学习印祖对于摄心念佛方法的开示,摄心念佛的方法重点要求我们念佛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听得清清楚楚,一字一句勿令空过。印祖讲:“至于念佛,心难归一。当摄心切念,自能归一。”印祖首先指出,关于念佛,当这颗心难于归一,就是不能做到一心称念阿弥陀佛,还有妄念影响的情况下,应当采用摄心念佛的方法,至诚恳切地来念这句佛号,自然能达到一心称念佛号。“摄心之法,莫先于至诚恳切;”要学习这种摄心念佛的方法,首先要做到至诚恳切,印祖讲,一份诚敬得一份利益,十份诚敬,得十份利益。“心不至诚,欲摄莫由。”我们念佛的心不至诚,要想学习摄心念佛的方法是没有理由成功的。“既至诚已,犹未纯一,当摄耳谛听。”既然我们做到了至诚,但这个至诚心还没有达到纯一,念佛就应当摄耳谛听。“无论出声默念”无论我们是出声念佛或默念佛号,“皆须(都应该)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。”印光大师特别提醒我们,默念虽不动口,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。“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听得清清楚楚,如是摄心,妄念自息矣。”这样摄心念佛,妄念自然会息灭。

“如或犹涌妄波,即用十念记数,” 当我们用摄心念佛的方法,还不能伏住妄念,妄念还在往上涌,马上采用十念记数的方法来念佛,“则全心力量,施于一声佛号。虽欲起妄,力不暇及。” 用这种方法念佛,你全心的力量,都作用在这一句佛号上。本来你念佛还三心二意,一边念佛一边还打妄想,当你用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这时妄想也不能打了,虽欲起妄,没有心力能顾及到妄念,把全心的力量都专注到这一声佛号上了。“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,在昔宏净土者,尚未谈及。” 这种摄心念佛的究竟妙法,在过去宏扬净土法门的祖师,还没有谈到过。“以人根尚利,不须如此,便能归一故耳。” 那时人的根性超过我们现在人的根性,所以不必要采用十念记数法,念佛就能达到一心称念佛号。“印光以心难制伏,方识此法之妙。”印祖老人家很谦虚,说自己心难以以制伏妄念,才认识到这种方法念佛摄心伏妄的妙处。其实是为了我们未法众生念佛摄心伏妄而开示的妙法。“盖屡试屡验,非率尔臆说。”屡试就是一再或反复试验,用十念记数法念佛,这应该是印祖把这种方法介绍给那些念佛不能伏住妄念,一心称念佛号的弟子们尝试,结果每次都取得了摄心伏妄的效果,这个十念记数法并非是印祖轻率地随主观意想出来的东西。“愿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,令万修万人去耳。”从这一句话,我们可以看到印祖他老人家的大慈大悲之心,印祖介绍十念记数法,是专为我们未法这些钝根者能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而说,他老人家愿我们万修万人去。下面印祖为我们介绍十念记数法。

“所谓十念记数者,”什么叫十念记数?“当念佛时,从一句至十句,须念得分明,仍须记得分明。”当我们念佛的时候,从念第一句佛号至念第十句佛号,我们都必须念得清清楚楚,还必须要一字一句记得清清楚楚。“至十句已,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三十。”当我们念佛念到第十句佛号,我们记数,不可以接着念十一句、十二句,二十三十地往上加着记,而是掉过头来,再从第一句佛号记到第十句佛号。“随念随记,不可掐珠,唯凭心记。”这是告诫我们十念记数法,只能是用心来记数,不可以用佛珠记数。“若十句直记为难,或分为两气,则从一至五,从六至十。”如果我们念佛用心记数,从第一句记一直记到第十句,难以记住,这个或分为两气,我的理解,不是说,我念十句佛号,用两口气来完成,第一口气念五句佛号,第二口气再念五句佛号,不是这个意思。应该理解为分成两段来记数,先从第一句记到第五句,再接着从第六句记到第十句。“若又费力,当从一至三,从四至六,从七至十,作三气念。”如果十念记数分成一至五,六至十来记,仍然感到难以记住,就分成三段来记数,从一至三,再从四至六,再从七至十来记。

2011年在道场闭门止语念佛,就尝方式过十念记数法,我当时是跟老法师的快念佛号念佛,五五记数、三三四记数我都尝试了,感到后者念得比较轻松,念佛往往时间不长就很清净,那个佛号就像流水一样往外流,念起来一点也不费力。我们念佛不要去管呼吸,自然呼吸就好,不要管我念这十句佛号呼吸了几口气,也可能是呼吸了二口气、三口气,也可能是四口气、五口气,也可以我们念佛念得慢,一句佛号就要用二口气,都是可以的。不用去管它,只把注意力专著在这句佛号上去念佛记数就好。不过也有法师讲十念法,他自己念就是分三口气念的,第一口气念三声,第二气念三声,第三口气念四声,他也说念佛达到了清净。他这样念也可以,就是念的速度要快,念的慢就不能用。这里的重点在于用这种念佛的方法,能达到伏住妄念,使心住这句佛号上,达到清净就好。所以,我把这两种不同的理解都讲给大家。但我们用十念法念佛时,要注意的是这个记数如何来记?有的人是记数是阿弥陀佛1,阿弥陀佛2,阿弥陀佛3,这样来念佛记数,这就错了,这个数字就夹杂了。其实,是要求你念阿弥陀佛,你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这样去念,但你的心里明白自己念佛念到第几声了,是第一声还是第二声,不是要你念佛加数字,这个我们要注意。

“念得清楚,记得清楚,听得清楚,妄念无处著脚,一心不乱,久当自得耳。”印祖提醒我们,用十念记数法念佛,要把佛号念得清楚,记得清楚,听得清楚。如果我们念佛不能达到伏住妄念,我们要好好对照一下,我们这三个清楚是不是做到了。如果,我们现在还没有做三个清楚,我们就要坚持下去,要相信印祖他老人家说得不会错,只要我们坚持三个清楚来念佛,有一天,我们就能做到把心专注在这句佛号上,或者说把心住在了佛号上,这时,妄念就起不来,也就是说心里没有妄念的落脚处。就像有的同修讲的,这个妄念一起来就看见,也就伏住了,不能影响自己心的清净。我们长期坚持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就能达到一心不乱。这个一心不乱就是净空老法师讲的功夫成片。

 “须知此之十念,与晨朝十念,摄妄则同,用功大异。”在这里印祖把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作一个比较,指出这两种方法,虽然同样可以达到摄心伏妄的效果,但在用功上有很大的区别。下面,印祖给我们讲解二者用功的区别。“晨朝十念,尽一口气为一念。不论佛数多少。此以一句佛为一念。彼唯晨朝十念则可,若二十三十,则伤气成病。”晨朝十念法是慈云法师为国王大臣政事多,没有时间专修而设的,这种念佛的方法,是尽一口气念佛,不论念多少佛号,念到不能念了为止,这叫一念。只可以念十念,也就是只可以念十口气。如果你说我要继续念,若念二十或三十念,念二十三十口气,这样念时间长了容易伤气伤身,是不可取的。

“此则念一句佛,心知一句。念十句佛号,心知十句。从一至十,从一至十,纵日念数万,皆如是记。不但去妄,最能养神。”这里谈到十念记数法,念一句佛号,心里清楚知道自己念得是第一句佛号,念第十句佛号,心里清楚知道自己念得是第十句佛号。念佛就是这样从一至十,从一至十来记数,纵使我们一天念佛几万声,都是这样来记数。用这种方法来念佛,不但可以伏断妄念,而且最能养神。因为你念佛念得妄念不起,心很清净,会念得心如止水,在这种状态下,就可以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就能受到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,你会感到全身舒适,精力充沛,法喜充满。

“随快随慢,了无滞碍。从早至暮,无不相宜。”随快随慢是讲你念佛速度快慢,了无是完全没有,滞碍就是妨碍,这是讲用十念记数法念佛,你念得快也好,念得慢也好,没有一点点的妨碍。从早至暮,是讲从早念到晚,无不相宜是讲没有不相适宜的。因为你念佛,你可以大声念,也可以小声念,也可以默念,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念,行住坐卧都好念。这个念佛的方法完全可以融于你的生活和工作,所以都很相宜。

“较彼掐珠记数者,利益天殊。”天殊,这个天就是大,这个殊就是差别。这是讲用十念记数法念佛,比较掐珠记数念佛的人,得到的利益相差很大,我们讲天大的差别。“彼则身劳而神动,此则身逸而心安。”印祖开示我们用掐珠念佛的方法念佛,你要用手掐珠,这是身劳,这个神动,说明这种方法念佛不容易伏妄念,心不容易清净下来。而用十念记数法,身体没有动作,这是身体安逸,容易伏住妄念,达到清净,达到一心,这是心安。

“但作事时,或难记数,则恳切直念。作事既了,仍复摄心记数。”这是把十念记数落实到工作和生活,当你作事难以记数时候,你可以直念,不用记数,当你事情忙完了,你再恢复摄心记数念佛。

 “则憧憧往来者,”憧憧是往来不定,憧憧往来者,我的理解是来修净土法门的同修是往来不定,比如说我们跟净空老法师修学净土,我们的同修,有多少人能跟一个老师修学到底,很多人中途改变,人家说这个老师好,跟这个老师去学;说那个老师好,又跟那个老师学。有人说这个法门好,进入这个法门来修学,又有人说我现在学的法门怎么怎么好,又马上改法门修学,这就是往来不定。同样,我们现在学习印祖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又有多少人能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念佛,往往念个几天就放下了,很少有人可以一门深入坚持念下去。所以用十念记数法来念佛的同修也是往来不定。 “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”,朋在这里是同类,从是顺从、听从,朋从我在这里释为见和同解,我们念佛都喜欢采用印祖十念记数法的同修,我们在一起念佛这就叫朋从,专注一境,这个一境就是我们专注在念佛记数的一境中,这个念佛记数的一境达到了,这个心就住在这句佛号中。

“大势至谓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”这句前面解释过了。“利根则不须论,若吾辈之钝根,舍此十念记数之法,欲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大难大难。”在这里印祖开示我们,运用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对于利根的人不须谈这个问题,因为前面印祖就讲到利根的人,不要用十念法念佛,就能达到清净,达到一心。对于我们这些未法钝根的众生,如果不用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要想达到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印祖用了两个大难,大难大难,这是用加强的语气来提醒我们不用十念记数法,要想达到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实在是太难了。在这里我们看到印祖的慈悲,劝大家用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告诫我们,吾辈之钝根,他老人家往往很谦虚,说自己也是钝根,这样就把他老人家和我们的关系放到了一个层次面上,不像我们这些真正的钝根人,在修学上有了一点成就,就贡高我慢,狂妄自大,比起印光祖师,我们要感到惭愧。

“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, 乃即浅即深,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。”印祖再一次地提醒我们,十念记数法对我们念佛的重要性,即浅即深是讲用这种方法念佛,看起来简单、浅显,容易掌握;从深的来看,用这种方法念佛,只要认真坚持念下去,就能伏住妄念,达到念佛功夫成片、念佛三昧,自在往生极乐世界。即小即大,即小是讲这种念佛的方法看起来简单,只要念得清楚,听得清楚,记得清楚,谁都可以很快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来念佛,小的收益是可以念到心清净,法喜充满。即大是讲运用这种方法来念佛,大的收益是达到功夫成片,自在往生,就能一生成佛。所以说这是不思议法。

“但当仰信佛言,切勿以已见不及,遂生疑惑,致多劫善根,由兹中丧,不能究竟亲获实益,为可哀也”但当就是应当,仰信,仰是敬仰,印祖劝说我们对于佛陀的教诲应当用敬仰之心来相信接受,印祖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十念记数法是佛陀的教诲,切勿,就是千万不要,以已见不及,遂生疑惑,因为我们的智慧低下,所以我们在认识上,也就是见解上,达不到佛陀的见解,于是对佛陀的教诲产生疑惑。这个十念法应该是印祖在研究经教中发现的,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证实的,介绍给我们这些末法众生。如果我们有疑惑,不能接受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印祖讲会使我们多劫修学佛法的善根,由兹中丧。大家想一想,为何我们在末法时期能走入净土法门修学,能闻到这个法,这是我们多劫修行累积的善根,才有这样的福报啊!没有这个善根,能不能闻到这个善法,不能啊。就是印祖在文钞中讲这个十念法,你看到了,你也不会重视他。从这点上来讲,我们要感谢胡小林老师啊!不是他介绍出来,我们会不会闻到这个法,难!当然,现在净空老法师一再要求我们学习印光祖师的文钞,这也是给了我们再一次的机会,但有几个人真正听进去了,或听进去了,因为不会文言文,又看不懂,也不会去看。就是看得懂,但如果没有人提出来,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,我们的智慧不够,往往不识宝啊!运用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我们可以伏住烦恼,达到念佛功夫成片,就会增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,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,这就是亲自获得实际的利益。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十念记数法,实际的利益我们就得不到。所以,印祖讲这是一件可悲哀的事情。

 最后,印光祖师再一次为我们分析掐珠念佛与十念记数法念佛的利弊。我们看文钞,“掐珠念佛,唯宜行住二时。若静坐养神,由手动故,神不能安,久则受病。”印祖开示我们,掐珠念佛,只方便用于行走念佛,和站在那里念佛,若静坐念佛养神,但你用手掐珠念佛,因为手动的原故,你的神不能安,用这种方法静坐念佛,时间长了,人会害病。我们有些师兄习惯坐着掐珠念佛,这个习惯要改了,印祖的开示,是真诚地关心我们,我们应该听。“此十念记数,行住坐卧,皆无不宜。”用十念记数法来念佛,行住坐卧都是没有问题的,都是适宜的。这一比较就看到十念记数法的优越性。

“卧时只宜默念,不可出声。若出声,一则不恭,二则伤气,切记切记。”最后,印祖告诫我们,如果睡觉,念佛只可以默念,如果出声念,有二个方面的问题,一是卧床念佛,对佛不恭敬;二是卧睡念佛,对身体有害,伤气。提醒我们千万要牢记在心。

印祖老人家在另一篇文钞中,开示我们摄心念佛,“念佛之时,必须摄耳谛听,一字一句,勿念空过,久而久之,身心归一。听之一法,实念佛要法,无论何人,均有利无弊,功德甚深。”这是告诫我们,念佛要用耳朵专注认真地听自己念得这句佛号,阿弥陀佛的每一个字,每一句佛号,都不可空过,我们能这样摄心念佛,念得时间久了,念佛会念得身心归一。身心归一,是你念佛念得好像这个身体不存在了,只有一句佛号。

印光大师讲,念佛摄耳谛听的方法,是念佛的最主要方法。印光大师特别强调和重视都摄耳根,对于都摄六根的意义。认为都摄耳根是都摄六根的密诀。无论任何人,采用摄耳谛听的念佛的方法,都是有利无害的,用这种方法念佛功德甚深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20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