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育、觉悟的教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黄念祖老居士讲解“与世超异,高才勇哲。”  

2016-02-18 12:04:43|  分类: 黄念祖老居士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黄念祖老居士讲解“与世超异,高才勇哲。” - 德昌 - 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 

“与世超异,高才勇哲。”不是一般的“勇哲”,在世间他是超出来,他是非常奇特。《会疏》,这是日本人的解释,日本人的著作,他说“不常人所及”,这就是日本人的文法,“不常人所及”,咱们就不习惯了,就是“非常人所及”,不是常人所能及的,加个“不是”,白话文就懂了,“不是常人所能及到的”,所以说他“与世超异”,这是日本《会疏》的解释。

这个解释我们引了三个,两个日本人,一个中国人。《净影》,它这个解释说,为什么说“与世超异”?因为“此德孤出”,所以叫做“与世超异”。

这些古德注经我们要知道,它是一个字一个字都甚深甚深。所以能够读古注的人尽量读古注,近人有好些人,水平确实远远不及古人,就是这样。

“此德孤出”,孤是孤独、孤单。“此德孤出”,要理解这个“孤”字,我们用禅宗的话来理解,比较可以深入。

现在“临济儿孙”遍天下,现在庙里的出家人都是称为“临济”的后代,都是“临济宗”。“临济”的话,他说了四个字,“历历孤明”,“孤”就是这个“孤” 字。“明”是光明的“明”。“历历”就是下面一个“止”字那个历(歷),“历历”,两个“历”字搁在一块,“孤明历历”称为“明”。“孤明历历”说的什么?说的人的本心。我们修持,首先应该如何?就是要保持着使得自心是“孤明历历”。“孤”,什么都没有,只是“明”,所以称为“孤明”。它这个里头就是“无所住”,就什么都没有,“孤”;然而“生其心”,它还是“明”。“孤明”。

“历历。”清清楚楚叫做“历历”,历历分明。所以禅宗开悟是“了了见无所见”、“无所见了了见”,历历分明(是历历分明的那个“歷”,不是日历的“历”),一个是这个解释,一个是相续。所以到禅宗起码是“破初关”、“破重关”的境界,“孤明历历。此德孤出”,他称赞,为什么说“与世超异”、为什么说“世间超异”。

摘自黄念祖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讲记第26集

为什么说“世间超异”?因为他能够达到这个“孤”。这个“德”是个什么德?是个“孤明历历”“德”。

底下把这个“世”字也讲一讲,大家也同意我这个讲法,好像我们故意把这个往深里讲,底下我们再把这个日本《合赞》来说那就清楚,就同意这些解释了。

《合赞》也是个日本人著作,这个地方它说得很不错,它说什么叫做“与世超异”?所谓“世者”,可能是说法藏这个时候的发心,因为他底下就要发心了,已经是地上菩萨的地位。在登地以前都叫做“世间”。所以“与世超异”这个“世”字不是说和世间的人他突出,他是与地前的一切他超异。

“地前”,“登地”以前都称“世间”,登地的菩萨才称“出世间”。 《阿弥陀经》讲,“一切世间难信之法”,“世间”也是讲的这个世间,不是说人难信、畜生难信、天难信,阿罗汉、缘觉、地前的菩萨都难信,所以说“一切世间难信之法”。刚才说,大家对于净土宗他自然是如此,是“一切世间难信之法”,这个世间不是光说的是人类,本来是这个话。

所以真能信净土的人,你就要知道自己,你应该自己要觉得,我这个肩头很有责任,应该不要太低估自己,“一切世间难信”的我能信!“难信能信”,底下就要知道自己不是小器,是个大器。你是很大的一个器,海里头只舀了一滴水来,你不辜负你这个器吗?!所以这么来看,这个地上,因此他“孤明历历”。

此德孤出,就不要像一般讲。如果一般要讲,他比世间都强,他很高才、很勇猛精进、很明哲,这就很泛泛的带过去了。这个地方就很深。所以我们也不能像泛泛的这种情况我们就满意,我们的修持也是要走这个道路。“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,名为沙门”。现在大家弄的都是“有为法”,你得了解“无为法”,“识心达本”,才叫做沙门。

所以大家要知道,我们不要随着世间,世间有很多说法是把佛教庸俗化,我们要还它本来面目,不能把这个庸俗化的东西当作至理名言,这就是“高才勇哲”、“与世超异”,是超过这个世间。为什么超过这个世间?他“德”孤出。这个“德”是什么“德”?它后头说“明哲”,“哲”是心明,就是“识心达本”,在这方面,这是主要的。

《合赞》它用一个疑问的话,就是不敢十分肯定,它也觉得法藏这个时候应该是地上,但是它又不敢肯定。为什么?因为中国的《净影疏》这个时候先作了一个结论。所以对于法藏当下这个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,过去是有争论的。一种是像《净影》所说的,《净影》说,“今寻发无上心”,寻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“是地前世间行”,是在登地以前。

“地前”“三贤位”,先是“十信”,“十信”之后“十住”(住位有十个位次),“十住”、“十行”、“十回向”,这三个“十”是“地前三贤”,三贤的 位次。到了“十地”,初地到十地,这地上。说“地前”,虽然是“贤”,称为“内凡”。而在这里就叫做“外凡”,现在这个凡夫是“外凡”,不是说出了家你就算不是凡夫。深刻地说,你登了地前三贤才是内凡,三贤以下还是外凡。所以他说这个时候法藏还是“地前”,它说“地前三贤位”哪个位次里头。底下,后来就发四十八愿,后头他发愿,那才是地上的出世间行,它把这分成两段。在日本,义寂、望西都是日本的注经家,他们是属于这一派的。

 至于中国的昙鸾,这大祖师,昙鸾。净土宗的昙鸾、道绰、嘉祥(大家都知道嘉祥是“三论宗”的祖师)、善导(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,日本对于善导是最尊敬了),还有日本的《甄解》等等,都不赞成这个说法。“《甄解》破《净影》曰:说有前后,发心无有二,唯是一发心也。”它说前后两度法藏都在发心,是有前、有后,实在是说他当时所发的心没有两个,是一个。所以它的主张是什么?它就主张这个时候也是地上,就在这个时候法藏已经是地上菩萨了。

“《甄解》复云:其龙树大士为初地,或为八地。”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,龙树认为法藏或者是初地,或者是八地,这个里头之间不肯定,反正地上。总之法藏是“从果向因”。我们过去讲了很多,“从果向因”,到了果位,但是他还有他度生的本愿,他还示现菩萨的行来度众生,这叫做“从果向因”。

所以在这个法会之上,文殊、普贤等等这些菩萨都是,不但释迦牟尼佛是“从果向因”,这些大菩萨也都是“从果向因”。而且我们又谈到,这个法会圣众都是咸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,这里都是“从果向因”,都是从果位而示现为因的地位来弘法利生。

它这个地方就说,法藏当年也是“从果向因”。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,《法华·寿量品》说,释迦牟尼佛实在成佛以来,“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”。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刚刚二千多年。一个历说法“三千年前”,现在所流行的历说法是“二千五百年前”,看来“三千年前”还是有根据的,但现在说“二千五百年前”时髦一点。因为从中国那个时候一接触到,那时就把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期我们就折算了,折算成中国的时间,推算为周代什么时候降生。

而中国这个历,这个年岁,从甲子这么推算过来一直没有错,一年也没有错过。所以从那时候的推算,那时候水平也是很高的,推算不会错,中间从来没有错过,因此“三千多年”是比较可靠。

至于“二千五百多年”是怎么来的?时髦一点,是根据印度它集结之后就在那个贝叶上点个点,集结一次点一个点,数那个点,根据那个点数下来是二千五百多点,到现在是二千五百多年。但是印度中间经过多少次变乱、多少次战争,经过英国的统治,这个里头他能每年还去点点吗?

所以根据这个点点,又是贝叶上头种种的数那个点来考证佛的这个时间,我们觉得还没有像咱们中国这个可靠。这顺带的说一说,谈到这个。实在就是说,不管他是二千五百年还是三千年,总之不是这么一个时间之内释迦牟尼佛才成佛,释迦牟尼成佛实在是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之前就成佛了。

而且释迦牟尼佛还说,在久远久远无量阿僧祇劫前,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当时大通智胜如来的王子。大家读《法华》就知道,他有十六个王子,释迦牟尼佛 和阿弥陀佛当时都是弟兄,都是十六王子之一。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是“尘点劫”,阿弥陀佛成佛也是“尘点劫”。所以法藏这个地方是“从果向因”,就是 说这个说法是对的。所以我们对于弥陀,说成佛以来于今十劫,底下我们就要说(佛是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但是为了示现于众生作如是说),既然是“从果向因”,这个时候法藏的水平在地上就很自然了。

摘自黄念祖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讲记第27集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50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