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育、觉悟的教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黄念祖老居士讲解:具足无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  

2016-02-03 09:35:36|  分类: 黄念祖老居士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黄念祖老居士讲解:具足无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- 德昌 - 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 

 “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。”这是一个总的。“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”,“普贤大士之德”是如何?一上来就这几句,“具足无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”,这两句是一开头赞这些大士的实德。

 所以我们一切有“权”、有“实”,“实”是属于本体方面,“权”是属于用的方面,“权”和“实”。说《法华》以前,佛说有“三乘教”,这是“权说”,权巧方便。到了说《法华》的时候就“开权显实”,就没有什么叫做“三乘道”,完全只有“一乘之法”,全是大白牛车,没有什么羊车、鹿车、牛车,都是大白牛车,都只有成佛一个法,这就是“开权显实”,从“权”把“实”就出来了。但是一上来说“实”,大家不能理解,也不能信从、不能信受,就必须“权说”。

 所以“权说”也十分必要,万分必要,没有“权”,大家也无从来得到“实”。但是“权”它毕竟还是“权”,最后佛是要把实话告诉大家,所以就“显实”。“权”和“实”就这个分别。一上来这两句是赞叹这些大士的。

 参加大会的一切圣众无量无边,没有数,人是两万人。比丘就一万二千,还有居士(男居士),还有比丘尼,还有女居士,这样一共加起来两万。但是诸天以及天龙八部,以及诸大菩萨,这里没有数量。

 他说“一切菩萨圣众”,他们的实德,就这两句。

 “具足无量行愿。”这是头一句话。“无量者”,就是《摄大乘论释》里头说,“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”。这个里头的数你没法说,你也不可以用比喻来说得清楚,恰恰能把他是多少说清楚,没有办法,就叫做“无量”,这数之大。

“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,愿谓四宏誓与十大愿等胜愿。”希求出世间的叫做“愿”,所以有愿必满。你希求出世间方面的称为“愿”。所以“愿一切众生生极乐世界”,这就是“愿”;你愿意一切众生都发十万块钱美金的财,佛法里不称这个是“愿”,你这不是出世间的。

 “愿以导行。”你有“愿”,才有行动。

 “行(héng)以满愿。”这个“行”,你要有行动(当名词念要读成“héng”,现在字典中也不这么分别了,其实有好多音现在都简略了,《康熙字典》音很多很多,都简化了),要有“行”才能够满足你所愿。所以这个“行动”像腿、像脚,“愿”像眼睛,“愿”来导引你的行动,行动来满足你的所“愿”,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。具足无量的行愿,就是这一切都圆满无余。

 但是这一切殊胜的“愿”,包括佛菩萨的种种“愿”,来会的大士们怎么都能圆满无余具足这些行愿?在《普贤行愿品》里头到极乐世界已,底下就“即见阿弥陀佛……于一念中,所有行愿皆得成就”。

 所以这个往生法门之殊胜难思,是“圆中之圆、顿中之顿”,只有用《华严》的道理才能解释。他是“一位一切位”、“一真一切真”、“一圆一切圆”,这一念相应之下,所有的“行愿”都成就,这是最顿最顿的情况。这种就有个比方,像一把丝,拿最快的剑一剑下去,一根丝断了,所有的丝全断了。如染缸,染一缸布、线等等东西,一染成了,所有染缸的东西都染好了。不是一根一根的丝,拿刀在那断它;也不是一块一块的布,一尺一寸的去染,而是一成一切成。这样的道理,“一”“多”是一致的,“一即是多,多就是一”。所以只有在圆顿教中才能够理解这些,不然就只能像渐教。

 “渐教”像什么?像登山。也不是不好,很好,大家也很适应。登山的人,你上一步就高一步、看得广一步;再上一步,你又高一步、广一步。但是最后登到山顶上所能看的境界,你在半山中是不能知道的,就是这样。所以“渐”和“顿”是不一样的。

 净土法门是“圆中之圆、顿中之顿”,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。他往生极乐世界之后,面见阿弥陀佛,面见阿弥陀佛之后他一念之间,佛在那说法,一个相应,他所有的“行愿”都成就了。所以一切来会的大士都是“具足无量的行愿”,“行”跟“愿”都具足。所以这一切大士是从果向因,主流是已经到了果位,而示现为因地的。由于弥陀的善巧方便加持,都能成就超过十地诸圣的一切行愿,这一切大士都是如此。

 “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”大家说这不就是一切功德之法我都在里头安住?这么体会就把这一句体会浅了。前两天碰到一位在美国、在台湾到处讲经的,讲《楞严》、讲《维摩诘经》、讲六祖《坛经》,他跟我一说,我说你这个就讲错了。所以有很多就是常常讲错了;有时不讲错,把它讲浅了,讲浅了还是谤法,叫“减损谤”。

 “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无尽功德”,再说得具体一点,应该说“无尽功德的本体”。

 “功德”两个字的解释,根据《仁王经疏》,“施物名功,归己曰德。”做功德、做功德,“功德”两个字什么意思?“物”就是指众生,因为我们布施所给的不光是人,也可以咱们放焰口,就是施鬼,我们放生就是布施给畜生,放焰口还救济地狱。所以我们把这个利益给到自己以外的就称为“功”,不是说我把东西给出去这叫功,不是这个意思。我们的利益能够转给其他的一切含灵,这个叫做“功”。

 “归己曰德”,消归自己的称为德。所以我们读经什么什么都要消归自己,不是只能念经文上的那些话,而是要把“胜义”消化融化到自心,消归自己。“消归自心”还应该说一下,消归到自己的本心,这个叫做“德”。这是“功德”的解释,这是《仁王经疏》里的。

 在咱们本经这个功德法中,《净影疏》这个解释很好,它这段解释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。

 我们先看它的本文:

 “功谓功能。”你总要有这种能,你才能有功,“功”就是功能。一切我们修行的这些行为,都可以有让人得到利益的这种功能,所以叫做“功”。

 “此功是善行家德。”这句话不大好懂。我们这些行为是善的行为,善行,它出来的功效,我行善,行善它就必然有这个功效,让对方得到好处、得到利益,得到真实之利,这个功效是你行善自然的本有的结果,称为“家德”。作善就是如此,就得这个结果。

 打个譬喻说,水没有不清凉的,所以清凉就是水的“家德”。说到水,它就有清凉;说到善行,我们行善就必然让对方得到利益的这种“家德”,这个叫做“功”。就是行善是本有的,让人得到利益是必然的,而这个叫做“功德”。

 底下还有四个字更妙:

 “德体名法。”“德”的本体就叫做“法”。这个“法”字本来的含义,用梵文读是“南无达摩亚”,我们简译为“达摩亚”,“亚”的音很短。这个“达摩亚(达摩)”就通于一切法,无论是大事、小事、是有形、是无形、是真实、是虚妄、是事物、是道理,这一切一切都叫做“法”。“一切有为法”,这个“法”字的含义就是这个含义,不论你是大的、小的、有形的、无形的、实际讲事物的、还是就是有东西的、或者仅仅是道理的,这都称为“法”,只要是“有为”的,都“如梦幻泡影”。所以“法”字的含义本来是这样。

 这样看呢?把“德”的体叫做“法”,这是《净影》特别赋予这个“法”字的含义。这个“法”它可以是一切东西,它也可以就是这个的本体,这个地方它就代表是个本体。

 这一讲就是“安住于诸佛智慧无上果德的本体,因之就具足无量的行愿”。所以这两句的意义就深刻,这两句就能在全段一切文字之上,等于一个总纲。

 “安住于本体”,就是《金刚经》的“如如不动”、“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”来修一切善法,那就具足无量行愿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所以这里头也是“寂而常照,照而恒寂”,种种的意思,都在这两句之中了。

 所以佛法是很深,这也全靠自己,你自己深,就所见的深;你自己浅,所能领略的就很浅,全在“当人”,这个“当人”很有关系。

 六祖说: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邪;正人行邪法,邪法亦正。所以这个“当人”很重要。安住于一切如来果德无尽功德的本体,具足无量这些大佛菩萨的行愿,这两句就盖得住底下的一切话。

 底下再顺便说一下,“法”的意思就叫做“轨持”。“轨”的意思可以“能生物解”,“物”也是说的众生。所以“法”,说一个什么什么东西,就可以使你生到一种理解,就叫做“能生物解”;说“无常”,你就有无常的这些概念。“法”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一切法它都有它的自相,就是说它各是各。底下我们就不再解释。

 “安住一切。”刚才已经说了,刚才说到“如如不动”,已经把这个意思解释了。

 “安住者。”《会疏》说就是“不动”的意思。“安住”你懂不懂,“安住”是什么?因为你“德”达到了不退。“退”就是变化,“不退”就安住,没有一个“德”不具足,就可以说“安住一切”,它就这个意思。

摘自黄念祖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讲记第17集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21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