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育、觉悟的教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黄念祖老居士:慧由心出,不由他悟  

2016-06-11 11:43:10|  分类: 黄念祖老居士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黄念祖老居士:慧由心出,不由他悟 - 德昌 - 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 

    “离父母生身”,余习也就尽了,这一切有漏的果缚也都断尽了,所以说“俱尽”。

  “于三界中平等勤修。”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来平等勤修。

  “究竟一乘。”虽然生三界,还是“生死界”中,在生死界中也是平等在那精修,究竟通达到“一乘”。

  “一乘”就是成佛唯一的正路,是最圆最顿的教法,就称为“一乘法”,就是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,一乘法。

  《法华》就是譬喻,父亲把孩子骗出来,统统给他的,没有给牛车、没有给羊车、没有给鹿车,完全给了大白牛车。“大白牛车”就表示“佛乘”,都给他“一乘法”。《法华》它说: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”说到究竟,十方佛土就都是“一乘法”,唯独要除掉,佛慈悲,看见众生根器实在不够,方便而说成“三乘”,若论实际真实的,都是“一乘法”。所以在《法华》中佛就说,我说的这个阿罗汉是化城,不是真有一个城,就是化城让你休息一下。所以实际说来还是没有“三乘法”,还是“一乘法”,它那是化城。

  佛法虽然是化了有很多种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也好像有很多乘,而实际是没有两样的,实际最后都是要大家证到“涅槃三德”。所以“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门”。所以说是一。对于这样的“一乘”你能够穷尽,你没有还有什么不懂,没有什么没了,就叫做“究竟”,究竟“一乘”就是这样讲。

  极乐世界大菩萨悲誓宏深,虽然是在极乐世界,可是还是示现在三界之中。“于三界中平等勤修”,用平等的智慧精勤修习,平等勤修,最后就究竟了达“实相一乘”的道理,都得到涅槃的彼岸,“故云至于彼岸”。

  “决断疑网。”“决断疑网”也有两个解释。《净影疏》说是“除妄显真”,“妄”除了,当然“真”就显现,还有什么疑?!叫做“断疑网”。《会疏》也是这么解释。

  另外《嘉祥疏》就不同了,“决断疑网者,能断众生疑”,就是说这些菩萨能够让别的众生断疑。其实这两个还是没有什么差别,虽然不一样。

  你要是能够给众生断疑,他必定自身也无疑了,也包括那一种。自身既能断疑,也就会智慧出来了,也就会给别人断疑。所以这两个都是各人说了一半,我们可以把它合起来就完了。决定“证无所得”,最后证什么?“证无所得”也就是《心经》“以无所得故”,三世诸佛因,“般若波罗密多”就讲个“无所得”,以“般若波罗密多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“证无所得”。

  底下说得很好,《涅槃经》的话,“无所得者,则名为慧”,“无所得”就叫做智慧;“有所得者,名为无明”,我想这个话大家都应该做为座右铭。一旦你觉得“有所得”,那就是无明现前了。“无所得名为慧”,“有所得就名为无明”。

  底下再说:“有所得者,名生死轮。”你只要“有所得”,所以《圆觉经》,你说我证了、我悟了,都是“人我四相”。有所得者,名生死轮。

“一切凡夫轮回生死,故有所见。菩萨永断一切生死,是故菩萨名无所得。”“无所得”就名为智慧,“有所得”就名为无明。所以“无所得”心就是无分别智。

  《维摩慧远疏》就说:“菩萨破去情相”,离开情执破相,到了无得之处,达到证到无得之处,这个名字叫“无所得”。所以经上说“证无所得”,就是到了“无得之处”。

  “以方便智。”“方便智”就是“权智”,就是了达于方便法的智慧,也就是行方便的智慧。“权智”“实智”是相对的,你能够了达诸法的实相,叫做如来的“实智”;了达诸法的差别,这叫如来的“权智”,都是如来的大智慧。

  密教里头把莲花那个八瓣代表“权智”,莲花中间那个心代表“实智”。“增长了知”,就是形容莲花一开,莲花那个瓣不就都开开了吗?都大了,这个就是所谓了知。

  “以方便智,增长了知。”刚才说莲花的八瓣不是代表“方便智”吗,莲花开就代表“方便智”在增长,莲花在开的时候不就显出那个花台来吗?!显出那个花台,我们刚才就说,那个花台就表示是根本智,是“实智”。所以这也可以启发我们知道,以“方便智”的开明,又回过头来,使得你的心源可以彻底的显露。所以这个就是说以“方便智”增长了知的意思。不但是我在方便之中就增加了方便,这个方便愈用愈熟,而且这里头对于“实智”也有,因为你花瓣开了,那个花心就明显了。

  “从本以来,安住神通。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。”“权智”、“实智”都明,神通自然就出现。而且一切妙德都圆满,就入于实相,证“无所得”。“无所得”就得一乘道,“无得”就故得,这一点是很重要的。

《心经》讲“无所得”、“无所得”,最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不要以为就是断灭的“无”,但是当你“有所得”的时候,你绝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所以难就难在这。你真正“无所得”,你证到“无所得”,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你看在“有所求”、“有所得”的时候,你所得的一切那是无明。

  咱们这里讲的是“无明”,那不是正智,那不是智慧。“不由他悟”,真实的明悟是发于自心。所以《魏译》本这一句它是用“慧由心出”。我们这个“不由他悟”,我们这个用的是《唐译》本的话。“不由他悟”这个更明显一点,《魏译》本是“慧由心出”,这个智慧,真实的智慧是从你自心出来的。《净影疏》说,“真解发中”,这个叫做“慧从心出”,都是说明这一个意思,它解这个“慧由心出”,就等于解释我们这个“不由他悟”,真实的明悟是发于自心。

  望西在《无量寿经钞》说,“疑网既断,实理忽证”。“忽然”,这个“忽”字用得多好,不由你思议的,不由你安排的,忽然触着、碰着。所以古人这一个字都不能放过,“忽然”,证了。能证的智,你能证的智慧,不是从他生,所以“不由他悟”。所以他这个话来解释这个“不由他悟”更好,不是从他生,必定是从你自心出来的。

  所以说“从门入者,不是家珍”。什么是“门”?眼睛是门,耳朵是门,这都是门。从这些地方进来,你看来的、听来的,从外边来的,不是你自家的珍宝,你自家的珍宝要从你自心出来。

“盖谓纤疑永断,朗然大悟,顿证实理,得一乘道。”得“一乘道”就是这样得。能证这“一乘道”的智慧,必然是从自心出,绝不从他处生。所以“不由他悟”,这是无师智、自然智,这些“不从他得”。

“综而言之,则为朗然大悟,证入实相。无师智、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齐现。”在这个时候忽然就得了。观世音说得两种殊胜,那些殊胜都炳然齐现。悟是由于自心,不是从外面得到的。所以“从门入者,不是家珍”。六祖答复人的话说,“密在汝边”,你要问我密,密在你那边,都是开示这个。所以诸佛密藏,你本来具足,悟了就明现,“不从他得,故云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。”也愿我们早早晚晚都得“一乘道”,但是绝“不由他悟”,都是每位每位自心的朗现。

 摘自黄念祖老居士:《无量寿经》讲记 第54集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65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