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育、觉悟的教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黄念祖老居士:何不力为善,念道之自然。  

2016-06-12 15:46:48|  分类: 黄念祖老居士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黄念祖老居士:何不力为善,念道之自然。 - 德昌 - 德昌博客——莲池海会

 

“何不力为善,念道之自然。”这段话见于《魏译》,《魏译》本有这一段,这段话的后头就是古译。所以后头这段话也从来没有人写过批注,中国人、日本人、高丽人都没有谁作过批注,我是第一个动笔的。也希望大家有人将来写得更好,超过这个。我们也是在做一次检验,这里头还有什么可以更好的、更恰当的一些解释。“微妙、安乐、清净”,这是《魏译》,日本人作过批注,“庄严超绝”,它的庄严超乎一切,它绝妙,所以叫做“微妙”。“无有苦恼。”它的国家没有苦恼,“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”,才称为“极乐”,没有苦恼,所以叫做“安乐”。而且这个国家是“无漏相”,它不是有漏之相,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,一切都是有漏的。它这个水鸟树林虽然跟我们世界这些东西形相一样,但是它是无漏的功德所成,是无漏所显出之相,是实相而现之相。实相是“无相无不相”,实相无相,但也没有不相,不相也是相。无不相就两个否定,负负就得正,是不是?所以实相可以显一切相。实相所显之相,所以也就清净。因此极乐世界是微妙安乐清净。

如此的安乐清净,“何不力为善,念道之自然”。释迦牟尼佛就,这是对当时在会的众弟子说的话,你们何不力为善,好好为善,念道之自然。

这个“力为善”的解释,《净影》又解释,就是用力的去行善。“念道之自然”,就是说你念佛自然就往生了,不用你自己费什么力量,自然达到的,这叫“念自然”。所以《净影》的“何不力为善,念道之自然”,完全归到念佛法门,解释这两句。这是中国人的解释。日本人的解释就广一些,他把“念道之自然”,弥陀的本愿是他力,他力法门、他力大道,靠他力,不是依靠自己力量在那修持,靠他力。所以到临终的时候,佛来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。还有经说,佛以三昧力,使得这个临终的人也入三昧,因此自然而然发生正念,随佛往生。这是非常自然,不是靠自己的造作,也不是自己力量所能达到的,这样叫做“自然”。这是《会疏》的解释。

再一个“自然”,他说“三乘所证道”,三乘的行人他们所修的“道”是什么?就是“无为”,“无为而自然”,“有为就不自然”。“无为”就自然而然的,不是由于造作而成的。

所以人也是如此。有的人他就是很天真,有的人很多“做作”,是真是假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,那个造作的人比那个率真的人往往就差得很多。没有眼睛的人就把那个很造作的人,表现很有道德、很有什么什么,但是他是做作的,咱们通常说假道学,那就是“做作”。

三乘的法也是“无为自然,性不造作”,就叫做“自然”。所以“自然”中包括两个意思,可是《会疏》的意思,重要的还是在前面,净土法门是“他力”,“自然的”。

从这两个说法来比较,《净影疏》就以为善去求往生叫做“力为善”,自然得到往生叫做“念自然”。这是《净影疏》的意思。

《会疏》的意思,就是“他力直超”,用他的力直超,这个叫做“自然”;“以无为无作”,“无为”、也“无作”,这个也叫“自然”,另外一种自然。“以初义”,前头那个他力直超,做为“自然”为主。《会疏》这个说法很好,因为什么?因为和净土宗的奥妙相同。它这里头虽然是两种,也互相含摄,这两种它互相含摄,因为在你念佛之中,我们说暗合道妙。所以蕅益大师说,“从事持达理持”。你只要“事持”,就是老老实实一句一句这么念,这是事上在持名,可是从事上持名,你可以自然而然不知不觉而达到“理持”,到了“理持”那就“无为”,也就是“无作”。

所以第二种这种“自然”,也可以包括在第一种里面。这就把这一段经文里头的,过去所流通的《魏译》,这一段的解释介绍过了。这一段,中国、日本人都有一些批注。

底下我们是用的古译。古译底下有一大段的句子都有“自然”,底下有八处都见了“自然”两个字:“自然严整、自然无为、自然保守、自然中自然相、自然之有根本、自然光色参回、自然所牵随。”八处用了“自然”,从这个地方用了之后,下面有八处用“自然”。

所以这个“自然”不是无因外道所主张的那个“自然”,有的说“自然”,外道他们就主张“自然”。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这个字相同,就以为它的实义相同。

“自然”两个字,有的就是把凡是用“自然”都回避,因为外道用过这个,这个就不能用。有的时候你没办法,像“无为”两个字,咱们中国道教用的。大家稍微看过一点道家的书,道家常常用“无为”。咱们经里还是用“无为”,这个不妨碍,但我们的意思比它深。

“盖自者,自性;然者,《楞严经》中清净本然。”“清净”,本来的“本”,“然”就是然而那个“然”,就是“自然”的“然”字,“清净本然”。有人问问题,“清净本然”,怎么又忽然出生山河大地?所以是很好的一个问题,就“清净本然”。

所以“自然”两个字就是“自”性的“自”“清净本然”“然”“自性清净”本然就称为“自然”。自性的“本然”就是“真如实相”所以“念道之自然”就是“持名念佛”,也就是“念实相”刚才不是解释了吗,在念佛就得到往生,“念自然”。所以“持名念佛”就是“力为善”、“念自然”,同时这里就是“念实相”

为什么说你“持名”就是“念实相”?蕅益大师的解释最好。所以蕅益大师的《弥陀要解》,可以做为我们学习净宗的一个纲。他说:“实相无二,亦无不二。是故举体(整个实相它全体)作依作正。”作依报、作正报都是实相。所以要是倒过来说,依报也是实相,正报也是实相。

“作法作报。”法身是实相,报身也是实相。

“作自作他。”他方的佛是实相,我这是“自”,我也是实相,你们也是实相。

“乃至能说所说。”能说的所说的,所说的经文。

“能度所度。”我们去买点螃蟹放生,我是“能度”,螃蟹是“所度”;菩萨在度我们,菩萨是“能度”,我们是“所度”

“能信所信。”我们信极乐世界,我是“能信”,极乐世界是我“所信”。

“能愿所愿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,能赞所赞,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。”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。“实相”如个图章,印出来一切印文,这一切都是实相这个图章印出来的,实相正印之所印。这个就跟咱们上次解说过的“一切皆成佛”!你看蕅益大师这个话,跟咱们净宗这“一切皆成佛”,跟《楞严》的“一切事究竟坚固”,这都是所谓在言教之中登峰造极的东西。

所以印光大师赞叹,释迦牟尼佛再写《阿弥陀经》的批注也不会超过蕅益。我因为这句话而佩服了印老。过去指的三大德这里头,我总觉得印老弱一些,但是印老能够看到这样,能敢说这样的话。这句话不大敢说,没有金刚骨头,要用世俗的概念就不敢这么说。因此“持名”就是“念实相”,“念道之自然”,刚才我们说“自”“自性”,“然”是清净本然。

 摘自黄念祖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讲记第55集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24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