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或时心诤。”“或时”就是指某个时候。某个时候心里头生气,彼此之间有所斗争,于是就“有所恚怒”,脾气上来了,发怒了,这就表示不和。恚怒,发了脾气,有所发作,有所发作至少是吵架。乃至于这个事虽然是个小事,要知道这个事冤冤相报,它是没有停止的时候,到了后世它愈演愈烈,互相的报复,就结成大怨。
“后世转剧。”你在这一生之后,只是一个小的开始,争吵、吵骂,伤害了对方,后来愈演愈烈,“至成大怨”。所以都是要受报的,而且这个报都是超过他应有的。本来要帐的,没有一个不是要过了分的,所以这个事情不能了就在这。因为他是很狠毒,他绝不是说你曾经打过我三棍子,我就回你三棍子,我就要回了帐。他要打你三十棍子他才出气,你这二十七棍子就是冤枉,不应该受的。因此你本来是欠账的,你就变成债权人,你有二十七棍子的债权,你将来可以跟他要。当你要的时候,你就不是要二十七棍子,你给他三刀,于是乎你又变成欠账的了。所以就是互相愈来愈厉害、愈来愈厉害。
所以,“怨家宜解不宜结”就是这个道理。结了之后就互相报偿。有的人有神通,看见武则天和萧淑妃,萧淑妃因为她死得太惨了,她就发了愿,愿我生生世世当猫,要把武则天挠住活着把她咬死。因此她就如了她的愿,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则天变的一只老鼠。但是咬多了之后,武则天她又变成债权人,她就咬她,咬她她变猫,她变老鼠,过一过她又反过来。所以这两个人还在那老鼠跟猫变还没完。这就是这个地方的意思,“后世转剧,至成大怨”。
“世间之事,更相患害。”有些事情相更换的,要彼此互相成为患、成为害。“患”是祸患,“害”是毒害。
“虽不临时。”虽不是马上就在眼前给你表现出来,可是因果是不虚的,决定所谓“不爽”。所以就连佛成佛之后还要示现马麦、穿足之报。他因为什么?因为很多阿修罗寿很长,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后就不受报,他就说因果没有了。所以佛就示现。
所以琉璃王打释种的时候,这也是报应,佛也头疼了几天,也受报,成了佛还要示现受报。
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天旱,没有东西吃,就有一个池子,池子水也都干了,鱼就死了,他们就吃这个鱼。最后有条最大的鱼,最大的鱼是鱼王。释迦牟尼佛当年是个小孩,看这鱼很大,他还没吃鱼,他就拿竹竿敲了这鱼脑袋三下。结果这个鱼,等到他们这些人又到印度,又聚集而居,成为释种,贵族,这些鱼它们就变成琉璃国的人民;这条大鱼变成国王,就领军队来杀。
来杀的时候,大目犍连看见佛不救他这些本族的人就觉得很奇怪:怎么佛不管?大目犍连就管,大目犍连神通第一,他把佛比较亲的这些人一起搁在钵里头,就托上三十三天。等战争过去之后,大目犍连把钵拿下来看,里头全化成了血水。过不去,因果不虚。佛也头疼三天,就是打了它三竹竿,表示果报不虚。佛其实已经无所谓。所以了知罪性本来空,实在是罪性本来空。
所以底下一则公案,百丈的。说大“修行人不落因果”,就当五百世的野狐。问到百丈,百丈说“不昧因果”,这个野狐身就解脱了。他不是堕落在因果,他“不昧因果”,因果还照常有因果。
所以说法哪有那么容易?!一字之差堕五百世野狐身。有的人都想,以这个为什么,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、责任非常大的问题,这不是一个好像可以游戏的事情。
“因果”这个事,而且结成大怨,虽不是马上你就看得出来,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,这是决定如此。你对于这一切一切不要那么爱恋去追求,“应急想破”,没有一样你能跟得上去的。
黄念祖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讲记第56集摘要、第57集摘要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