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念祖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讲记第五十八集摘要
凡夫要达到“无住生心”那就是靠念佛
我们也等于听到释迦牟尼佛在告诉我们,你们应当生到安乐国。实际现在这真是懂得了,以前我一开始就能懂得念佛是“无住生心”,最妙是在这。《金刚经》最妙是“无住生心”,但是凡夫要达到“无住生心”那就是靠念佛。不过当时也想可能念咒更好一些,因为念佛号还有一个佛字,里头还有一个“见”,咒就离开一切,咒里头一切你没有可思想的,可能更好一些。那时候我二十几岁,第一遍看《金刚经》,只承认它这个好处,而对整个世界“黄金为地”种种殊胜这些,就觉得这是说给普通人听的(实际也是如此),但是现在才知道说这一切依正都是自心。所以夏老师在《净修捷要》里头说,“托彼依正,显我自心”,拿极乐世界的依报、正报来显明我的自心。我的自心到底是什么样,也不能拿镜子看看,讲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是什么情形,正报是什么情形,这就是你的心。然后再来就知道生安乐国的重要!修什么什么法你不能不受“后有”,与其受其他的“后有”,就不如受极乐世界这个“后有”。所以不管什么人,你要想真正超脱,只此一法。我们要去弘扬、去劝,就唯此一路,唯此一门。“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门”,这就是个涅槃门。
常为心师,不为师心
“勿得随心所欲,亏负经戒,在人后也。”这又说一个心。这个告诫,我们要重视,不要随着你的心。这几段的劝都很重要。“若曹”这起,当行善之,当生极乐世界。“勿得”,这是正要说的,还有个不能做的,“勿得随心所欲”。现在很多的毛病都是在这,这一点还有很多人修了很久对于这个还是没有认识,一种随心所欲就是我心里想什么就要干什么,这叫“随心所欲”。当然这个大家一般知道,这个不行,这个不好。很多你想做的事是坏事,那要克制,不能做,这个大家还能明白。但是还有许多是细一些的“随心所欲”,就是你所做的都是按你心里所能想到的去安排,你考虑之后认为这是可行的,这个也就成了你的“所欲”,你去做,不符合这个的你就不做,这是一般人的情形。这个情形正是佛说阿难的。
阿难已经证了初果,碰见了摩登伽,几乎他就要大堕落、大翻车。他能记得住十二部佛说的经论,都可以背;自己也得了五神通,证了初果,也断了见惑,怎么出这样大娄子?佛就给他开示,就是你不明白两种根本,一种是生死根本,就是你认为这个心是你,这个是生死根本,它不是你,它是你的敌人。现在大家还不免在这个问题上敌我不分,不是全不知道,但是有的时候还是敌我不分。一个是生死根本,就是你自己以为是你心的这个;一个是涅槃根本,现在你不认识,你也不知道,那个不显现,有两个根本。那个不显现的才真代表你;现在你认为是你的不是你,这是敌人,敌人派来的特务,可是你上当了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是最早汉朝翻译的经,它是选了一些最重要的,里头就说“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”,你要慎重,不要相信你的意思,你的意思不可信。所以时常都要从佛的经里头吸取一些东西,来打倒你那颗心;不是给它抹粉涂胭脂把它装扮起来,这是一个已经修道精进的你就上当了。所以“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”。
《涅槃经》说:“常为心师,不为师心。”你应当常常做你心的老师,不去做师心。不是骂人“师心自用”吗?这句话意思怎么讲?“师心自用”,你就把你的心当老师,你自己用。现在一般人说,你这个人不肯接受别人意见,没有体会到我们这个高度。所以也要听别人意见,你就想你自己,这个决定要不得的。
“宁作心师”:你要做你心的老师,你教训你的心、管你的心去。
“莫师于心”:不要把你心中所决定的,就按着它那个发号施令,当作你自己。
所以“师心自用”是行人的大错。因为咱们现在是妄心,这个妄心就正是《楞严经》佛说阿难的,这个是生死根本。你去把这个妄心当老师,你不是认贼作子,把敌人派来的特务,你让他当总司令吗?!是“煮沙作饭”,这《楞严经》的话。这样的修持,你煮沙子要去做饭。何况你还随着它、任这个性,还妄作为非、胡作非为。所以“勿得随心所欲”。
你看,这一段好几处都指出这个“心”字,同时都是指的“妄心”。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知道这个妄心。
所以有的时候自己有所见,有些什么什么,都是对于这个妄心没有认识。所以这一点能够真正认识,能够和妄心划清界线,分得出关系,修持上大大的进了一步。
要是随着妄心所,“亏负经戒”,你就亏待了经,你就不会好好的去守戒,辜负了戒。
“在人后也。”在同修这么多人之中你就落后了。这是佛的劝告。
要当佛的接班人,这才真是“敬于佛者”;这是“大善”。
“佛告弥勒。”佛就告诉弥勒(弥勒当机,对着弥勒说的)。
“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。实当念佛,截断狐疑。”这四句话在一大藏教中,这是很重要的四句话,也就包括了整个大家要注意的事情。“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”,你能恭敬于佛,这是大善。“实当念佛,截断狐疑”,实实在在应当去念佛,“截断狐疑”。这里头我们所要注意的是这个“敬”字。一般只能体会,我要正心诚意,恭敬在佛前顶礼,供品要洗得很干净,脏东西都要摆得很远,这些地方去体会那个“敬”,其实这不相干。真正“敬”字的含义,像《净影》的解释:“敬荷佛恩,名为敬佛。”“荷”是承担。
什么叫“敬佛”?你能够承当、承担,担得起,你能够领受佛的教诲,这才是“敬”,不是形式上的。像上次有人赞叹王胜宣,念佛之前要洗三遍手,这都是形式,也可以说都是啰嗦,关键是你的心。所以敬于佛者是为大善,你要承担,你要领受。领受就是佛说的话你要理解;承担,你要弘法利生,佛伟大的誓愿你也承担起来去做为你自己的誓愿,这才是“敬佛”。不是到时候弄点供品,多磕些头,这些事情叫做“敬”,这都是表面。初机当然要从这入手,连这个都没有你更不行了,但是仅仅是这,那就很不够。
“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。”也就表示佛不是希望你磕头如捣蒜,你献很干净的供,怎么怎么庄严道场,让人一看,这一切都是有为法,不是这些。对于初机没办法,所以现这些事相。而真正的是什么?就是你要领受、你要承担,这才是“敬”。这样的话你才理会佛的话,“敬于佛者”是什么?要当佛的接班人,这才真是“敬”;要当接班人,这是“大善”。大善不是对待、相对的善。因为佛万劫熏修才入佛知见,拿佛的知见来开示我们,让我们都能够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。拿佛果地的觉位做我们众生因地的初心,所以就可以不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顿入佛智,这一生就成办了。所以贡噶上师我亲自问他,他亲自回答,往生极乐就是密宗的“即身成佛”。凡夫处处都是“二”,达者处处都“不二”。所以大家就少“二”一点。夏老师常说,京戏有一句话,你就坏在这“二”上。夏老师常常把一些京戏的话拿来说“无上法”,就是坏在这“二”上。
我们遵守佛的教诲,给我们这些遗教都是“文字般若”,从“文字般若”咱们来观照。有些“无住生心”你不容易,你先从一个“如梦幻泡影”,这是可以观照。事情来了,喜乐都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你这个要能做到,你就大变活人了,我保证你,人家会感觉你怎么变样了,你就大变活人了。你现在就是不大当它是“梦幻泡影”,认真。起观照般若,观照愈入愈深,最后证入“实相般若”。所以我们要承这个恩,以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,你就“横生四土,圆登不退”,这才真实的敬佛。因此“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”。不是要求你恭敬、上供、怎么怎么样,这些表面也“如梦幻泡影”,有什么真实意义?但是为了初机、为了初心,也是功德,或是福德。
“实当念佛,截断狐疑。”只有念佛。蕅益大师说,释迦牟尼佛成佛所证的就是这一句,所以应当来念佛。这一切你自己明着做不到,你只要去念佛,你就暗合道妙,你不知不觉也能契入“无住生心”等等,所以应当去念佛。
“盖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,实为佛恩中最上之恩。”我们要领受这个恩就要自己念佛。但是不要狐疑,狐就多疑。所以渡河的人,看见有狐狸的脚印就可以放心走过去了。它要听底下有没有流水的声音,它很小心。所以不要狐疑,我们要勇猛直前,不是像狐狸那样过河,走几步听一听,走几步听一听,老在那琢磨。所以就是时信时疑,一会信、一会疑,半信半疑,或者勉强念一念,可是心中还不安,我这么着没法子,什么时候再说;或者虽然在念佛,心里想着其他的,还想着有机会去学点什么别的,这都不是真实念佛,这都是有疑。
密宗里头就是这样,念那些咒的功德都吓死人,说老实话。后头就问,是不是这样子?他说:是,唯除于咒生疑。你听了这些咒的功德你吓一跳,你就是生疑,对于你就不兑现。要不生疑,才“截断狐疑”。
“截断狐疑”是两方面的意思,一个就是说你应当不要狐疑,老实念佛;还有,念佛可以去你的疑。所以道绰大师在《安乐集》里说,有的三昧能除贪,有的三昧除瞋,有的三昧除痴,除过去的、除现在的、除未来的,只有念佛三昧一切都除。所以它能够除掉疑,念佛只要到了念佛三味,这种疑就自断了。所以“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。实当念佛,截断狐疑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