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心观礼,无量光寿,是我本觉”。这里讲了“三觉”: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。人人都有个本觉,众生因为他迷惑无明,所以才成了凡夫众生而不能觉悟。虽然本觉是和佛一样,但是现在众生完全为了追求声、香、色、味等等享受,受世间种种物欲的刺激,于是沾污自身,心也就不觉了。所谓“无明”是因为妄动而产生的结果。有了无明之后,染污就越来越深,完全变成了不觉。现在众生这个样子,人还是好的,还有比人更愚痴、更残酷的,互相间就是杀。那么,怎么能够恢复本来呢?本觉人人都有,但是不觉,不觉之中,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呢?就要靠始觉。靠开始的一点觉悟。有了始觉你才可能“收复失地,还我山河”,才能够彻底觉悟。始觉之后,是否就可以了呢?始觉只有合乎了本觉,这样才能达到究竟觉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。
打个不太恰当的譬喻:我们虽然有觉,就如同矿石里有金子,只有煅炼了之后才能炼成纯金,也就是究竟觉。纯金炼出之后,金子就不会再变成矿石了。
“无量光寿,是我本觉”。无量光佛、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。怎么算始觉呢?“起心念佛,方名始觉”,我们起了心,发起了念佛的心来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这就叫做“始觉”。所以一般的信了佛还不足以称为始觉。这个念佛是很重要,所以十地菩萨,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,不管你修什么,都必须在起心念佛之后,才真正的始觉。从不觉开始,就是要结束你那个不觉了,进而趋向究竟觉时,就要产生始觉。产生始觉,就要靠念佛。
“托彼依正,显我自心”,这八个字好。所谓“托”是指借托、依靠、依托。我们依托彼土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。依报就是国土,黄金为地、泉池交流、宫殿……种种庄严,这都是依报。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。我们要假托依靠彼土极乐世界,用正报佛菩萨,依报种种的庄严,来显明我自己的本心。所以我们讲观想极乐世界、观想阿弥陀佛……种种功德,这一切都是为了自我的帮助,以此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。
“始本不离,直趋觉路”。我老是念佛,就是始觉。我所念的是什么?念的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。所念就是本觉。因此,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。这样一来始觉就没有离开本觉,也就是“始觉合本”了。产生始觉还要做到始觉合于本觉,这样才能“直趋觉路”,直接走上究竟觉的觉路。所以佛是三觉圆满,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。咱们现在很荣幸,是在本觉出生始觉。要念佛了,这个是始觉,只要始觉不离开本觉,老念就直趋觉悟之路。念到最殊胜处,即生便可证得“无生法忍”。晋朝有一个穷人,生活很苦,当他知道这个法门之后,他就拼命念佛,并且发了大菩提心。结果佛就现身给他说法,他就现生证“无生法忍”,成就为菩萨了。成菩萨往生之后,七次到这个世界来,世间人都不知道。直到清朝的时候,在乩坛上他才把这件事说出来,并说了很多开示。
在《观经》里,也提到了韦提希夫人,他的儿子太坏了,要杀为国王的父亲,并自己做了国王。于是韦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。由于儿子不许给父亲东西吃,要饿死他,所以韦提希夫人就把果酱类的食物涂在身上去见丈夫,丈夫就靠吃她这些东西活命。后来儿子知道了这件事,于是就要杀母亲。一个宰相看不过去了,我不干了,自古有杀父亲的国王却没有杀母亲的国王,我不给这样的皇帝当宰相了。这样他才没有杀自己的母亲。韦提希皇后很苦,就求佛,佛就来了给她说法,并让她见到了极乐世界,她当时就证得了“无生法忍”。所以我们念佛,不是只有在临终时才能往生的。当然绝大多数是在临终时才能显现。但极特殊的情况也有,可以证到“事一心”,也就把见思惑断了。证到“理一心”就破无明了。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,《华严》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向,每一个都是“十”,三十个位次称为“三贤”。从初住起就开始破无明,其中有三十个位次,到初地又十个位次,然后是等觉、妙觉,再有一分无明破尽才最终成佛。所以破无明不是一下子的事,破无明的人各个情况都不一样,其中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情况,一层一层的,就好象我们擦一件铜器上的铜锈,当露出一点本来的铜光时,你就高兴了,认为马上就擦出来了,但是这擦的过程还很漫长,还有四十二个位次。所以,要想成就究竟觉,全部无明破尽才可以“始本不离,直趋觉路”。
摘自《净修捷要报恩谈》第五集
评论